參建各方共同慶祝老馬槽隧洞順利貫通
滇中引水工程是國務院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為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水資源配置工程,也是我國在建最大引水工程之一,于2018年開工建設。建成后,可從水量相對充沛的金沙江干流引水至滇中地區,將有效緩解滇中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區內河道、高原湖泊的生態及水環境狀況。老馬槽隧洞位于大理市上關鎮,采用標準馬蹄形斷面,凈高9.4米,寬9.4米,設計水深7.13米。由于緊鄰洱海,地質條件復雜,突泥涌水等突發情況時常發生,施工和檢測人員大部分時間要迎著涌水進行施工。“施工建設期間,遇到過涌水、塌方、流沙、突泥等事故。我想到過它難,但沒想到如此之難!”檢測工程師黃耀介紹。施工人員迎著涌水進行施工
為保證隧洞安全順利開挖掘進,上海院麗江項目部根據施工計劃同步開展各類質量檢測工作。上海院西南地區首個檢測項目工地實驗室拔地而起,對現場抽檢的原材料、中間產品進行室內試驗。截至目前,實驗室已完成原材料和中間產品質量檢測2500余組、工程實體檢測3300余組(根)。
針對隧洞的“骨肉血脈”,項目部采用了無損檢測的方式。“你要知道一根柱子合不合格,拿錘子砸,砸夠100下碎一點算合格,這種就是有損的,會損傷建筑物或者構筑物結構。而我們的無損檢測方式是用聲波,“聽聲辨位”,聲波檢測沒問題,一點都不會傷到建筑物。”侯中瑞介紹道,項目部采用錨桿錨固質量聲波反射法,無損檢測隧洞錨桿支護長度和密實度確保錨桿能把松散的石塊“串在一起”,避免塌方與碎石掉落;利用超聲回彈綜合法技術手段,對襯砌混凝土強度和鋼筋保護層厚度進行檢測,確保這層撐住隧洞巖壁的“鎧甲”夠強夠硬。
▲檢測人員分別開展鋼筋室內試驗、混凝土拌合物性能、錨桿無損和襯砌混凝土鋼筋保護層質量檢測工作
在日復一日的總結檢測經驗、優化檢測流程中,項目部克服各種地質洞段的檢測困難,累計完成老馬槽隧道各類檢測280余組,保障了施工質量,為滇中引水工程水源至大理Ⅰ段共7個標段的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撐。近日,項目部還被評為2022年滇中引水工程質量安全工作優秀單位。
2022年,項目部共開展安全檢查5次,開展地震、消防和隧洞逃生演練3次,組織現場檢測人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11次。有了這些制度和日常演練的保駕護航,隧洞開工以來,檢測工程師們順利度過多次涌水和突泥險情。
侯中瑞介紹,為加快推進工程項目建設,上海院項目部堅持寒暑不輟、夜以繼日,全力保障工程建設進度,即使春節也不打烊。大年初一一早,項目試驗人員依然堅守工作崗位,對到達齡期的水泥、混凝土、砂漿等檢測樣品進行試驗,進隧洞進行錨桿檢測。“這些都是我為大家獻上的‘年貨’。”試驗人員指著檢測完的原材料說。1月30日,項目春節后全面復工,項目部第一時間恢復施工作業面檢測工作,搶抓施工黃金期,堅定落實年度檢測目標任務,全面推進滇中引水一期、二期工程同步建設。
當前,上海院勘察檢測領域擁有國內功能最全、效率最高、作業水深最深、平臺面積最大的海洋工程勘探試驗平臺“中國三峽101”,具備同時開展多座水電、抽蓄電站的勘察、監檢測能力,形成了地下管網“探測、檢測、修復、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技術體系,擁有水利行業最高級別的五甲檢測資質。在滇中引水等國家級重大工程勘察檢測項目中,上海院正不斷培育創新技術,淬煉全鏈條精細化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