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劍橋大學的Andrej Corovic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首次表明,SST2受體由患者炎癥動脈內的炎性巨噬細胞表達,并且它的活性可以使用PET/MRI成像進行檢測。他們寫道,這一發現預示著放射性示蹤劑最終將用于臨床實踐。
該小組指出:“我們提出了一種將現有的PET示蹤劑,重新用于這一新的應用的,且能迅速融入臨床實踐的方法。”這項研究于1月23日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
LVV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全身炎癥性疾病,可導致中風和主動脈瘤。它是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血管炎,主要用類固醇治療以誘導緩解。
該小組認為,通過常規措施評估LVV中的炎癥性疾病活動可能具有挑戰性。通常使用F-18 FDG PET成像,但在LVV緩解期患者中,其假陽性率較高。作者寫道,動物研究表明,SST2放射性示蹤劑可能更具特異性,可檢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活化的炎性巨噬細胞。
此外,本研究中使用的示蹤劑之一,鎵-68(Ga-68)DOTATATE,已被證明可以檢測神經內分泌腫瘤中的SST2活性;而18 FET-bAG-TOCA,在另一項單獨的研究中被評估為Ga-68 DOTATATE的長期替代品。
Corovic博士及其團隊通過一項研究測試了這些SST2靶向示蹤劑表征LVV疾病活動的能力,該研究包括61名參與者,他們使用集成掃描儀進行了SST2-PET/MRI成像。患者被分為三組:27名LVV患者,25名近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9名接受腫瘤影像學征象的對照組。三位風濕病學家獨立于研究結果,將臨床LVV狀態分為“活動期”(新診斷或急性發作)、“延長期”(低度殘余動脈炎)或“穩定期”(病情緩解)。
在一項前瞻性觀察隊列研究中,患有大血管炎(LVV)和近期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MI)的患者接受了生長抑素受體2 (SST2) PET/MRI檢查。使用PET/MRI通過最大腫瘤本底比值(TBRmax)測量的動脈SST2信號(箭頭)可準確區分活動期LVV患者與穩定期LVV患者、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對照組受試者。在LVV患者中,SST2平均TBRmax和主動脈增厚之間也有很強的相關性。在來自LVV患者的動脈標本的巨噬細胞(虛線箭頭)、周細胞和血管周圍脂肪細胞中鑒定了SST2表達。圖片由《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通過CC BY 4.0提供。
研究發現,放射性示蹤劑的活性在活動期、延長期和穩定期的LVV人群中顯著下降。具體而言,血管SST2最大組織與血液比率在LVV活動期/延長期比LVV穩定期高61.8%,比心肌梗死患者高34.6%,具有良好的診斷準確性(曲線下面積[AUC]≥0.86;兩者的p < 0.001)。相反,在任何對照受試者中SST2信號都沒有升高。
此外,作者補充道,在另一組10名使用F-18 FDG-PET/CT成像的患者中,SST2靶向示蹤劑的攝取與F-18 FDG攝取,影像結果目測相關。
Corovic博士及其團隊報告說:“據我們所知,這是首次表明了在LVV患者的炎癥動脈內,SST2受體由炎性巨噬細胞以及周細胞和血管周圍脂肪細胞表達,并且可以使用PET/MRI檢測到。”
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Ahmed Tawakol博士和Michael Osborne博士在一篇附帶的社論中寫道,這項研究發現帶來了幾個關鍵機會。首先,SST2對比F-18 FDG,作為更具特異性的PET示蹤劑,可能實現F-18 FDG未滿足的成像需求,如幫助識別正在進行的低水平LVV活性;其次,SST2靶向示蹤劑將有助于評估LVV的新療法,或炎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動脈粥樣硬化疾病。
Tawakol博士和Osborne博士總結說:“因為SST2靶向放射性示蹤劑已經在臨床上用于其他適應癥,所以目前的發現可能對LVV病患者的護理具有重大意義,并且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應用于其他炎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