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在中國的一個遺址被發現。圖為30年前發現的第二具頭骨的3D重建圖,名為“鄖縣2號”。
研究人員宣布在中國中部發現古人類頭骨是一項重要發現。隨著對這具完好無損的化石的挖掘工作繼續進行,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預計,這具頭骨可以更全面地描繪史前時期生活在歐亞大陸各地的古人類的多樣化家譜。
這具頭骨于5月18日在中國中部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以西20公里處的一個挖掘現場被發現。研究人員說,它位于距1989年和19901年出土的兩個頭骨(被稱為鄖縣人頭骨)35米的地方,很可能屬于同一種古人類。
“這是一個奇妙的發現,”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Amélie Vialet說,他研究了最初的兩個頭骨,通常被稱為鄖縣一號和二號。與之前的發現不同的是,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之后,第三個頭骨鄖縣3號似乎保存完好。
2010年,Vialet和她的同事對鄖縣2號頭骨進行了數字重建,并證實它可能是古人類物種直立人的一員。沉積物和動物化石的年代測定表明,鄖縣人生活在110萬至80萬年前。
鄖縣頭骨屬于人類嗎?是直立人嗎?
直立人最早是在19世紀末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的化石中被描述出來的。可追溯到150萬年前的爪哇人化石表明,該物種的成員可能是第一批冒險走出非洲的早期人類。
直立人分布廣泛,壽命長。在非洲東部,亞洲東部,可能還有歐洲都發現了遺骸,時間跨度從190萬年前到25萬年前。正因為如此,該物種的化石記錄有很大的可變性,而不同種群之間的精確關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鄖縣1號和2號的頭骨在地下經過數千年的變形。
鄖縣三號頭骨半埋于直立位置。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前額,包括眉骨和眼窩,以及頭骨的頂部、后部和左側顴骨。領導此次挖掘的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Xing Gao說,目前還不知道頭骨上是否有牙齒或下顎骨。
Vialet說,“鄖縣1號”和“鄖縣2號”的頭骨與更古老的爪哇人化石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與來自亞洲大陸的更年輕的直立人化石有一些共同特征。就像爪哇人的化石一樣,他們的頭骨很大,腦袋很大。但她說,他們的體格不那么強壯,這一特征通常表明他們更現代。
研究人員在中國各地的十多個地點發現了直立人的遺骸。Vialet說,鄖縣的古人類可能是其中一些種群的祖先,但他們的頭骨具有獨特的特征,使他們與眾不同。
例如,在北京郊區的周口店洞穴系統(被稱為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的約70萬年前的化石有一個突出的矢狀龍骨,這是一個沿著頭骨中線延伸的嵴,用于附著強壯的下頜肌肉。Vialet說,鄖縣的頭骨似乎都缺乏這種特征。
變量的化石
山東大學的古人類學家Yameng Zhang說,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變化很大,研究人員不知道原因。有可能是亞洲的每個種群都獨立進化了。他說,或者它們可能是非洲以外的多波擴張的結果。“像鄖縣3號這樣更完整的中國直立人對回答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Vialet說,鄖縣3號的頭骨應該與中國和歐洲的古人類化石進行比較,比如今年7月在西班牙阿塔普爾卡的Sima del Elefante洞穴中發現的140萬年前的面孔。她目前正在將鄖縣2號與歐洲古人類化石進行比較,并表示鄖縣人可能與中更新世時期的歐洲人更相似,而不是來自中國的晚些時候的樣本。
法國波爾多大學的Clément Zanolli說,如果鄖縣3號頭骨有牙齒,尤其是磨牙,它們可能有助于辨別與其他早期人類的進化關系。
一個古老的問題
鄖縣三號頭骨被挖掘出來后,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確定它的年代將是一項重要任務。人們使用了多種技術來估計鄖縣一號和鄖縣二號的年齡在80萬到110萬年之間。
山東大學的地質年代學家王偉(音譯)說,中國的古人類化石通常比非洲的化石更難確定年代,因為中國缺乏火山沉積物,可以通過測量巖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來可靠地確定年代。
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Jean-Jacques Bahain用電子自旋共振和鈾系列定年法測定了從鄖縣遺址收集到的沉積物。這需要對從化石和沉積物中的石英中提取的值進行密切比較。但他說,他測量的樣本并不是與鄖縣一號和二號頭骨在同一時間和地點采集的。
因此,鄖縣三號的發現為從頭骨所在的地面收集沉積物樣本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他說。
Gao教授說,鄖縣三號頭骨周圍的小動物化石延緩了提取過程。Bahain說,這些標本可以幫助確定鄖縣三號頭骨的年齡,并將其與中國其他地方發現的史前動物群中的早期人類遺骸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