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宋少莉教授團隊聯合腫瘤內科王碧蕓教授團隊在Breast Cancer Research(Q1,影響因子8.408)上發表題為「Evaluation of tumour heterogeneity by 18F-fluoroestradiol PET as a predictive measur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palbociclib combined with endocrine treatment」的論著,探討了基于反映ER表達的18F-FES PET/CT 異質性指標在早期預測CDK4/6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療效中的價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激素受體陽性 (HR+)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亞型。CDK4/6抑制劑,Palbociclib聯合內分泌治療已成為 HR+/HER2- 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然而,盡管這種組合非常有效,但大多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疾病進展,部分患者對 CDK4/6 抑制劑和內分泌治療的組合具有內在的耐藥性。因此,早期預測患者對 CDK4/6 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的反應已成為主要的科學興趣領域。ER表達仍是目前潛在的CDK4/6 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的標志物。16α-18F-fluoro-17β-雌二醇 (18F-FES) PET/CT是目前可視化和量化全身多個腫瘤中 ER 表達的有效方法,在預測內分泌治療的反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56例ER+/HER2- 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于本中心18F-FES PET/CT掃描后,接受Palbociclib聯合內分泌治療;根據是否存在 18F-FES陰性病灶,定性為病灶間異質性,基于SUV的異質性指數(heterogeneity index, HI = SUVmax/SUVmean) 定量病灶內異質性。結果顯示:1) 10例存在ER陰性轉移灶的病灶間異質性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僅2.4個月,而46例只有ER陽性轉移灶的患者中位PFS高達23.6個月(P < 0.001)。2) 進一步分析46例只有ER陽性轉移灶的HI指標來衡量病灶內異質性,以HI的中位值為臨界值(HI median = 1.5)進行高FES-HI和低FES-HI分組,高FES-HI組的中位PFS(16.5個月)顯著短于低FES-HI組(26.5個月, P = 0.004)。
圖1. (A)患者按整個隊列中是否存在 18F-FES 陰性病灶進行分層。(B)患者在僅存在18F-FES 陽性病灶的亞組隊列中按FES-HI中位數分層。
圖2. 存在18F-FES 陰性病灶患者的代表性圖像。(A) 只有18F-FES 陰性病灶,50 歲女性患者,胸壁和淋巴結中有4個18F-FDG 陽性病灶,但 18F-FES 均為陰性。她接受 palbociclib 聯合來曲唑作為一線治療僅2.3個月出現疾病進展。(B)同時存在18F-FES 陽性和18F-FES 陰性病灶。53歲女性患者,胸膜、肺、淋巴結和骨中有多發18F-FDG 陽性和18F-FES 陽性病變,但左胸壁轉移灶顯示 18F-FDG 高代謝,但18F-FES陰性。接受 palbociclib 聯合氟維司群作為三線治療,5.6 個月后出現進展。
圖3. 只有 18F-FES 陽性病灶的患者的代表性成像。(A) 低 FES-HI,67歲女性患者,胸壁和肺部有2個18F-FES陽性病灶,無18F-FES 陰性病灶。2個病灶的 FES-HI 中位數為1.38。接受 palbociclib 聯合來曲唑作為一線治療30.4個月至今仍沒有出現疾病進展。(B) 高 FES-HI,56歲女性患者,淋巴結中有6個18F-FES 陽性病灶,無18F-FES 陰性病灶。6個病灶的FES-HI中位數為 1.52。接受 palbociclib 聯合氟維司群作為一線治療 16.5個月后疾病進展。
本研究表明,18F-FES PET/CT通過反映腫瘤病灶間和病灶內ER表達的異質性,可以作為預測palbociclib聯合內分泌治療反應的有效指標,為更好地分層和選擇最有可能受益于 palbociclib聯合內分泌治療的乳腺癌候選患者提供一種有前景的方法。
核醫學科劉成主治醫師、腫瘤內科胡詩慧碩士研究生為文章第一作者,核醫學科楊忠毅副主任醫師、宋少莉教授及腫瘤內科王碧蕓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是國內最早開展18F-FES PET顯像的單位(2008年),目前已累積顯像超1000例次。獲FES相關省部級及以上課題4項(含1項市科委生物醫藥重點項目),在CNM等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SCI收錄16篇,并曾獲上海市抗癌科技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