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促使研究人員調查早期治療后18F-FDG PET/CT檢查在預測輻射誘發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發病方面的預后價值的原因。在他們的研究中,專家們納入了 53 名接受過鼻咽癌或口咽癌放射治療的患者,每位患者還在最終治療后的 180 天內完成了 18F-FDG PET/CT 掃描。
42% 的患者發生 RIHT。在發生 RIHT 的患者中,注意到甲狀腺功能體積顯著降低。治療前甲狀腺體積和甲狀腺平均放療劑量在各組之間也存在差異。結合 18F-FDG 攝取和 14.01 的甲狀腺功能體積截斷值產生 0.89 的 AUC,以及預測哪些患者會發展為 RIHT 的高靈敏度、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
專家們指出,治療后影像學檢查的日期比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發生時間中位數早了 1.5 年。鑒于 RIHT 的嚴重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研究人員建議在制定治療后篩查指南時應考慮這一時間間隔。
“雖然建議在頭頸部放療后篩查 RIHT,但最佳篩查間隔仍然未知。對于低風險患者,每隔 1-2 年不經常進行篩查可能就足夠了,而對于高風險患者,可能需要每 3-6 個月進行一次嚴格篩查,”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Mu-Hung Tsai 與該部門國立成功大學醫院放射腫瘤學博士及其同事解釋說,并補充說 PET/CT 上的病理性甲狀腺攝取甚至可能先于血清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