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央醫院在常年科學會議上宣布3D打印中心正式落成,中心能讓醫院設計和制作高度仿真的人體模型或是臨床使用的植入物,用以培訓、練習或策劃復雜的手術。左起為3D打印中心工程師徐淑萍、放射學副顧問醫生陳邦偉和矯形骨科顧問醫生蘇哈諾(Henry Soeharno)。(張思慶攝)
麥錫威說:“醫院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隨著護理轉移至社區,醫院能專注于復雜的病例,讓全科醫生照料更簡單或穩定的病例,更有效分配資源來照料病患。醫院也能繼續在社區提供培訓、監督和臨床管理,例如三大醫療集群都成立跨專業護理團隊來支援綜合診療所、全科診所以及社區伙伴。”
健康SG計劃雖建立在居民與全科醫生的聯系上,但公共醫院仍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專注于管理復雜病患、培訓基礎醫療人員和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準備。
中央醫院在今年的常年科學會議上也宣布醫院的3D打印中心的正式落成。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周五(10月7日)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常年科學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時,重申不同醫療機構在健康SG新思維中扮演的角色。
他指出,疫情已加速科技的采納以及改變人們的態度,從而推動醫療系統轉型,讓醫療人員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有需要的病患身上。疫后,醫療系統轉型可以繼續通過三個層面來推動創新,分別是系統層面、機構層面和個人層面。
培訓方面,麥錫威舉例說,新加坡保健集團通過屬下的新加坡保健學院和中央醫院醫學進修學院,協助培訓全科醫生和社區伙伴,建立更全面的醫療生態系統。
新中心能讓醫院通過電腦斷層掃描等技術,設計和制作高度仿真的人體模型、手術指導模型或是臨床使用的植入物。3D模型也能用以培訓、練習或是策劃復雜的手術,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健康SG計劃下,基礎醫療服務繼續是本地醫療體系的基石,衛生部也會重視社區醫療護理以確保居民健康,但醫院專科和急性護理服務不會被忽略。
通過三層面
讓醫療系統轉型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常年科學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說,隨著護理轉移至社區,醫院可專注于復雜的病例,也能繼續在社區提供培訓、監督和臨床管理。
透過這項安排,醫院會同社區伙伴合作定期對個案展開討論,社區伙伴能將病情嚴重者推介至專科護理,當他們病情穩定后也能回到社區接受護理。
中央醫院醫務理事會主席魯班副教授(Ruban Poopalalingam)說:“科技能提供精準和個人化的護理,個性化治療成果更佳,也能讓病患有更好的體驗。使用3D打印技術就是其中一環,我們的外科醫生、放射師以及工程師正在密切合作,利用這項技術來策劃、練習和進行復雜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