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視臺 田園:
剛剛我們聊天的時候,您一直在說卡脖子這個問題,是不是您對這個事情特別感同身受,為什么我們要研發工業CT,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背景,您可以介紹一下這個背景。
重慶真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劉榮:
(80年代)我們國內有單位向美國訂購了工業CT,在國外已經發貨到天津港口的情況下,美國那邊不讓下貨了,說不給我們,就給退回去了。
當時,我們的產品又需要工業CT來檢測,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包括相關的科研院所、學校,就是組成了很多團隊,開展工業CT原理、技術以及檢測方法的研究。
田園:
為什么是我們這個團隊做成了這個事情?介紹一下我們這個團隊的構成和背景吧?
劉榮:
我們這個團隊是由重慶大學六系一館組建的,團隊涉及到工業CT相關專業領域,包括物理、電子,計算機、控制、機械以及數學,還有為我們專門收集各種資料的圖書館,就是叫“六系一館”。基本上那個時候團隊的老師都沒有教學任務,純科研,這在學校歷時上很少見,老師沒有教學任務是很困難的,所以學校領導眼光也是很長遠的。
那個時候我剛畢業,我印象中上網好像都才開始,網上也沒什么東西可查,所以當時老專家們克服了很多困難,最終在1993年做出來第一臺可以實用的,真正能夠檢測用戶產品的原型機。
劉榮:
在1994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發射衛星連續出了幾次事故,都沒成功,專家就找原因,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來也是科技部的專家在一起開會,說重大在研發工業CT,看看能不能讓他們檢測一下,當時他們就把火箭上的元部件拿過來,讓我們檢一下,一檢,果然發現來問題。
田園:
當時看到我們的產品真正能夠去幫到這些企業,檢查出肉眼不可見的問題的時候,您是什么樣的心情?
劉榮:
這個很高興啊,從看不見的射線,最終形成了一個可觀的圖像,而且這個圖像跟我檢測的東西能夠一致。這個時候是所有科研人員最高興的時候,這是一種勞動成果,一種技術的成就。
往事如昨,回憶起來的都是閃光的日子。2009年由重慶大學ICT中心技術團隊等多方發起的真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像劉榮一樣,以多重身份在教學、科研和公司管理中自由切換的復合型人才也更加得心應手。
田園:
我們公司應該是脫胎于重慶大學的一個研發中心,是不是意味著在這個地方上班的員工也很可能在重慶大學繼續任教?
劉榮:
對,沒錯的。我們有一部分員工現在還在重慶大學擔任著教學任務的。
田園:
也有老師是全職下海在公司工作的?
劉榮:
有部分是全職下海,有一部分是一邊帶著學生,然后一邊在公司參與一些科研。
田園: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們現在團隊的一個運行模式,是叫產學研一體化嗎?
劉榮 :
準確來說應該叫學研產用一體化。雖然它一開始是以科研團隊的形式成立,但是它瞄準的是實際應用,而不是單純的一種科學研究。有些技術開發,如果咱們團隊不具備的,可以委托學校另外的專業團隊來做開發。另外,咱們公司也非常支持學生,包括老師參與進來,給他們提供一種兼職實習的環境,而且給予一些津貼。
田園:
你們公司的這種學校氛圍還是很濃,比如說這柱頭上都掛的是科學家。
劉榮:
我們掛的是兩類榜樣,一個是科學家,一個就是實業家,既要做科學研究,也要做成可用實用的產品。剛才咱們看到的微焦微納CT,那個技術是很難的,就是要明察秋毫,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是由量變引起質變。現在不同的用戶,它要檢測的產品,不管從大小、形狀、材質,還有它所要檢測的關注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根據用戶的具體要求定制化,開發滿足產品所需要的這樣一個檢測設備。
田園:
您覺得現在制約我們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因素是什么?
劉榮:
一個是方向,首先你要做什么事兒,這個事兒跟國家的需求是不是合拍的,還有這個事兒能不能長期去做?第二個是自己是不是真心想把這個事給做好,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不管是技術上的難度,還是待遇上的不足,你有沒有帶著奉獻的這種想法。
田園:
如果您當初沒有參與到這個項目,您客觀評價,你的發展可能和現在是兩條路徑吧?
劉榮:
對,有可能差異很大,如果沒有參與到這項工作的話,有可能做得不那么專一了,有可能今天做這樣一個課題,明天做另外一個課題,沒有現在這種持續性。你可能知道很多,但是每一項都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