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清云高速肇云大橋,出現了一輛形似“拖地機”的車輛在橋面上來回行走,然而這并不是高速養護的清潔車輛,而是一臺病害檢測車,車尾拖掛的是一臺三維探地雷達,正在為大橋橋面做“CT檢查”。
給大橋做“CT”
精準無損發現病害
肇云大橋為主跨738米+邊跨202米的雙塔雙跨吊鋼箱梁懸索橋,采用環氧瀝青鋪裝。
三維探地雷達通過發射與接收步進頻率電磁波,可以清晰獲取鋼橋面鋪裝內部情況與數據,擁有更高的淺層分辨率與精度,具備快速連續、覆蓋全路幅、高精度與高準確率的特點,類似于人體健康檢查的“CT”。常規的鉆孔取芯檢測雖然直觀,但一定程度上給路面帶來了損傷,可能會減少路面使用壽命。相比一般路基上的瀝青路面,大跨度鋼橋面的瀝青混凝土更需要保持整體性,以抵御溫度應力與應力集中導致的變形。而三維探地雷達僅通過完全貼合地面進行掃描,就能找準病害,解決了大橋路面無損檢測的需求。
紅外熱成像
捕捉路面細小損傷
“CT”掃描完后,工程師接著用紅外熱成像儀對整橋面鋪裝進行檢測,根據路面紅外熱輻射反映出來的溫度與位置,工程師可以判斷出路面可能發生“病變”的部位。
熱成像儀看到的彩色圖像和探測到的路面溫度
三維探地雷達和紅外熱成像儀雙管齊下,通過相互對比、驗證,有利于工程師更精準地發現病害。
早在項目建設時期,項目就為肇云大橋引入了基于BIM技術建管養一體化平臺,可實時顯示大橋關鍵結構部位傳感器的健康數據,相當于為大橋做“心電圖”,結合主纜和鋼箱梁除濕防護系統、智能排水系統、防船撞預警系統等多種智能系統,能隨時隨地、精準預知大橋健康情況,大大提升了橋梁管養的效率和標準化、科學化水平。
在這次檢測中,通車超過兩年半的肇云大橋僅發現鋪裝層3處鼓包病害,屬于病害發生率極低的水平,證明了項目建管養一體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障了大橋的安全順暢,也為項目展開科研積累了經驗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