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核醫學科在科室負責人唐剛華教授帶領下,在新型靶向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PET分子探針臨床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國際頂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2篇,中科院1區,2021年IF = 10.057)和Radiology(1篇,中科院1區,2021年IF = 29.146),藥學頂級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1篇,中科院1區,IF = 11.413),以及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1篇,中科院2區,2021年IF =10.782)和Frontiers in Oncology(IF = 6.244)。另外,申請有關FAP專利2項,獲有關FAP授權專利2項。
¹?F-FAPI-42 PET腫瘤顯像:最佳采集時間,生物分布以及與??Ga-FAPI-04對比
近幾年,靶向腫瘤間質FAP的PET/CT顯像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研究方興未艾。目前報道的顯像劑[??Ga]FAPI-04在多種腫瘤的治療前分期及治療后評估取得令人欣喜的結果,但是[??Ga]FAPI-04這類探針存在半衰期短、制備量少等不足,每次的生產的藥量少只夠1-3病人使用。作為另一種臨床上最常用的正電子核素[¹?F](109.8分鐘)可用回旋加速器大量生產,¹?F標記的FAP探針具有合適的半衰期時間,有利于延遲顯像以及多個病人檢測。因此,我們研究了¹?F標記的顯像劑 [¹?F]FAPI-42的最優顯像時間、體內生物分布、腫瘤攝取和檢測能力并與[??Ga]Ga-FAPI-04進行比較。通過對四例病人靜脈注射[¹?F]FAPI-42后不同時間點顯像,結果顯示1小時后小病灶和大病灶顯像效果最佳。[¹?F]FAPI-42對22例不同類型腫瘤患者顯像,病灶高攝取圖像清晰可見。進一步在12例病人中與[??Ga]FAPI-04進行頭對頭對比研究,結果顯示[¹?F]FAPI-42與[??Ga]FAPI-04一樣檢出144個陽性病灶。此外,[¹?F]FAPI-42在肝、骨中的病灶SUVmax值以及在肝、骨、淋巴結、胸膜、腹膜中病灶與背景比值均高于[??Ga]FAPI-04 (P < 0.05)。我們得出[¹?F]FAPI-42的最佳顯像時間為注射后1小時,[¹?F]FAPI-42與[??Ga]FAPI-04具有相當的檢出率,[¹?F]FAPI-42可替代[??Ga]FAPI-04 PET/CT臨床檢查。研究成果以“[¹?F]FAPI?42 PET imaging in cancer patients: optimal acquisition time, bio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Ga]Ga?FAPI?04”為題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中科院1區,IF = 9.236)。該研究論文是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獨立完成的,第一作者為核醫學科胡孔珍副研究員和王麗娟博士,通訊作者為唐剛華教授和韓彥江博士。
圖a:[¹?F]FAPI-42患者在5,10,15,20,65和120分鐘的MIP圖
圖b:[¹?F]FAPI-42在不同時間的TAC曲線
圖c:[¹?F]FAPI-42注射后不同時間點腫瘤SUVmax/器官SUVmean的比值
¹?F-AIF標記的FAPI示蹤劑用于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PET顯像的臨床前評估和臨床初步研究
為了進一步優化FAP顯像劑的體內藥物動力學特性和顯像效果,我們對分子結構進行優化改造研制了新型FAP顯像劑[¹?F]AlF-P-FAPI,通過與報道的FAP示蹤劑([¹?F]FAPI-42和[??Ga]Ga-FAPI-04)進行臨床前體內、外比較,以及對1名鼻咽癌患者進行PET/CT成像,結果顯示[¹?F]AlF-P-FAPII提高了FAP探針在腫瘤中的攝取值和滯留時間,清晰顯示出鼻咽癌患者的原發腫瘤和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成果以“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ilot clinical study of [¹?F]AlF-labeled FAPI-tracer for PET imaging of 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為題發表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中科院1區,IF = 11.413)并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02011085122.7)。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胡孔珍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唐剛華教授和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蘇金教授。
41歲新診斷的鼻咽癌患者PET/CT圖像。A和C患者于2020年9月使用[¹?F]FDG進行檢查。B和D為24小時后再次使用[¹?F]AlF-P-FAPI進行檢查
??Ga-FAPI和¹?F-FDG PET/CT在進展期肺癌原發灶診斷、淋巴結和遠處轉移評估中的價值對比
FAP分子探針[??Ga]Ga-FAPI-04對肺癌鑒別診斷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mparison of ??Ga-FAPI and ¹?F-FDG PET/CT in the Evaluation of Advanced Lung Cancer”為題發表在Radiology(中科院1區,IF = 11.105)。該研究對比分析了??Ga-FAPI和¹?F-FDG PET/CT在進展期肺癌原發灶診斷、淋巴結和遠處轉移評估中的價值。結果顯示??Ga-FAPI PET/CT顯像在肺癌分期中價值明顯優于¹?F-FDG PET/CT顯像,尤其是在檢測腦轉移、淋巴結轉移、骨轉移和胸膜轉移方面,[??Ga]Ga-FAPI-04 PET/CT具有明顯優勢。該研究論文是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獨立完成的,第一作者為核醫學科王麗娟博士和唐剛華教授,通訊作者為吳湖炳教授。
46歲肺腺癌患者,右肺下葉原發性肺癌(大小:4.9 cm 3 4.2 cm)¹?F-FDG、??Ga-FAPI均強烈攝取,并觀察到多個小肺在轉移;但??Ga-FAPI PET/CT圖像不僅顯示右肺門和縱膈多發陽性淋巴結(E, G),而且顯示左下頸部多發陽性淋巴結(H,箭頭);MIP圖??Ga-FAPI圖像顯示胸椎、腰椎和左髂骨的4個骨轉移灶(E,箭頭),而¹?F-FDG圖像僅顯示胸椎和腰椎的2個示蹤劑攝取較低的病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核醫學科
創建于1972年,是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科室。1985年成立核醫學教研室,1986年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創立了全國首批、華南第一家PET中心。2003年,將PET現場升級為PET/CT,成為國內最早的開展PET/CT檢查的單位之一,在早期國內PET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做過較大的貢獻。核醫學科現擁有超高端的先進設備和科研平臺PET/CT掃描儀 2臺,其中有1臺為2020年購進的2米長的超長視野PET/CT uEXPLORER,尚有SPECT/CT掃描儀 1臺 。另擁有Micro PET/CT掃描儀 1臺,回旋加速器1臺,多個放射性藥物合成模塊,12個放藥合成分裝熱室,符合GMP標準的放藥合成場所,以及第四類《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
核醫學科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正高級職稱5名,副高級職稱2名,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5名。2014年與腫瘤科、放療科、介入科一起申報成為國家腫瘤重點臨床專科。2018年申報成為廣東省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重點專科。2021年獲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放射性藥物質量控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立項。2016~2018年,復旦牌全國核醫學科排名第13~15名,連續3年進入復旦牌全國核醫學科最佳學科提名2016年~2018年,連續3年位居復旦牌全國核醫學科排名華南區第一名。
2001年以來,共承擔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研課題50余項,其中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17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聯合資助項目1項,國家博士后基金3項等,其余尚有廣東省、廣州市及醫院資助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最高影響因子12.5。獲得專利8項。2021年,我科再創佳績,共發表或接受發表SCI文章26篇,其中8篇為1區文章,2篇影響因子超過10。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項。
在原科主任黃祖漢教授、彭武和教授和王全師教授奠定的良好臨床、科研、教學基礎上,在現任核醫學科負責人唐剛華教授帶領下,以李貴平教授為主導的核醫學診療團隊、以吳湖炳教授和李洪生教授為主導的PET診斷團隊、以及以韓彥江博士和胡孔珍副教授為主導的放射性藥物團隊,將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再創佳績,為我國核醫學事業奉獻我們綿薄之力。
全球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
uEXPLORER探索者相較于傳統PET設備擁有40倍的靈敏度及接近2米(194cm)的軸向視野,從而實現全身動態掃描呈現人體內部器官的代謝過程,被譽為人體內部的“哈勃望遠鏡”。uEXPLORER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影像成像方式,為核醫學科在新藥研發、癌癥微轉移、及人體機能探索等領域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