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至10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舉辦更新放射性核素向大氣和水環境排放數據庫(DIRATA)技術會議,原子能院核安全研究所產業開發與國際合作部主任李金鳳以視頻形式參加并作技術報告,為IAEA收集各國非核工業天然放射性物質排放數據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反饋。
李金鳳報告的題目為《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長江水系沿岸非核工業輻射水平調查與評價》。這是我國首次有計劃、系統地對多家非核企業開展全流程、多介質(包括水、氣、固體)輻射水平調查,并首次將鐵礦開采、鋼鐵冶煉、水泥制造的實測結果納入到燃煤電廠與核電廠的輻射影響評價。報告還介紹了伴生放射性礦采選流出物監測的核素種類以及數據報送流程。IAEA對報告中涉及的相關技術和經驗表示贊賞,認為開展非核工業和核電的輻射影響比較非常有意義。
據悉,IAEA于1999年啟動DIRATA數據庫的開發,并在2000-2008年發布若干版本,但是此后該數據庫未能得到有效維護。應各成員國要求,IAEA正在更新該數據庫,以便于對世界范圍的放射性核素排放趨勢進行分析,比較不同和相似類型設施之間的排放量,為放射性環境影響評價方法(MEREIA)項目提供基礎數據。
核安全所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室相關人員參會并給予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