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舉辦以“愛科學,向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八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本屆公眾開放日在高能所副所長董宇輝主持帶領下,通過直播方式,云游高能所多個大科學裝置和實驗室。
董宇輝首先向觀眾介紹了高能所的歷史、研究領域等基本情況,帶領公眾領略了多個實驗裝置和實驗室的工作和成果,多位一線科研人員進行了講解和演示。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云參觀”環節,講解員通過對沙盤模型的演示,展現了對撞機的全貌。畫面切換到對撞機的“大腦”中央控制室、對撞機的“眼睛”北京譜儀控制室、儲存環隧道以及同步輻射大廳,科研人員全方位解讀了科學家如何操作對撞機、并利用正負電子對撞數據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如何利用對撞機的“副產品”同步輻射光進行多學科實驗研究。按照參觀行程,云直播依次在同位素廳、超導廳、速調管、超導腔、精密磁測、硅探測器等實驗室,向線上觀眾展示了古陶瓷真偽鑒定的演示實驗、高溫超導帶材臨界電流測試和超導磁懸浮小實驗,以及包括高能所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超導腔、多種精密磁鐵、高性能硅探測器等實驗設備。此外,主持人與空間實驗室科研工作者一同帶領觀眾觀看高海拔宇宙線實驗沙盤,并參觀了“慧眼”的實時運行情況,了解科學家如何與衛星“互動”,觀看“CT設備及對多種物品的掃描成像結果”的實驗。在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江門中微子實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展示環節,講解員向觀眾介紹了這些“國之重器”的科學目標,工作原理,以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此次活動是高能所2022年公眾科學月活動的一部分。在未來四周,高能所將通過多渠道推出科學家科普視頻。
參與本次公眾科學日活動的實驗室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中科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粒子加速物理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射線成像技術與裝備工程中心、高能物理前沿研究中心。活動得到央視頻、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科學網、騰訊新聞、搜狐視頻、鳳凰新聞、愛奇藝、快手、抖音等二十多家媒體支持,觀眾量達到364.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