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5月28日兩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系列科普報告會第二階段報告如期舉行,吳偉仁、封東來、李建剛、周忠和4位院士開講。竇賢康、趙政國、封東來、包信和4位院士分別主持第二階段報告。
吳偉仁:仰望星空 建設航天強國
系列科普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作《中國的航天——過去、現在與未來》報告,分析了世界航天的新趨勢,介紹了中國航天的新進展,總結了我國月球與行星探測等重大工程新成就,展望了航天強國的新征程。
吳偉仁指出,當前,世界航天發展呈現五個方面趨勢和特點:航天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外空治理博弈等日趨激烈,商業航天加速發展,深空探測成為航天活動新熱點。
我國航天事業開創于1956年,經過60多年來幾代航天人持續奮斗,創造了以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四大里程碑”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進入新世紀,隨著航天領域多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實施,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吳偉仁認為,從總體來看,我國航天實現了“四個轉變”,即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航天工程體系完整配套,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繼美國、俄羅斯之后,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完整產品系列的國家;空間應用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實現從試驗型應用向業務化應用轉變;開放合作深化拓展,實現從服務國內到造福人類轉變。
“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不斷刷新新高度,取得諸多成就,如探月工程“繞、落、回 ”三步走全面完成,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著陸,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建設新階段,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組網,高分專項天基對地三高觀測能力形成……
吳偉仁提出,“航天強國發展設想”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35年左右,躋身航天強國前列;第二步到2045年左右,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成為世界航天發展的領跑者之一。同時,提出要將深空探測實驗室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封東來:我愛“大眼睛”的九個理由
同步輻射裝置被譽為科技的“燈塔”,是集現代科技之大成的大型科學裝置,是支撐多學科前沿研究和產業研發的平臺。
系列科普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封東來作《我愛“大眼睛”的九個理由》報告,分享了作為同步輻射裝置的使用者與建設者的樂趣,并舉例展示同步輻射的強大能力。
同步輻射原理是帶電粒子(電子、離子)以接近光速運動時,在電磁場的作用下偏轉,沿運動的切線方向上發出的一種電磁輻射。封東來解釋說,“這是一種‘開機才有、關機就無’的射線,并且軟X射線波段的射線在空氣中無法傳播,穿透力很弱,所以并不可怕。”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正在建設下一代的同步輻射裝置——合肥先進光源,它又被稱為觀察微觀世界的“大眼睛”。
為什么愛“大眼睛”? 封東來總結出九個理由。
封東來說,“我們是在建造和使用集人類科技之大成的儀器。這是第一個理由。”合肥先進光源建成后,將成為國際先進、亞洲唯一的低能量區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因其具有亮度極高、相干性最好的特點,可實現復雜體系電子態、化學態、輕元素結構的精確測量。
《科學》雜志曾遴選出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中的部分相關問題,涵蓋化學與能源、生命科學、物理學等。封東來表示,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同步輻射做進一步研究。這是第二個理由——“做最前沿的研究”。
如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人類的大敵,其中阿爾茨海默癥全球患者5千萬,我國有1千萬,且爆發性增長。封東來說,“過去20年,320個藥物均嘗試失敗。而合肥先進光源可以把細胞三維成像分別率提高到幾納米,看清病理。”
第三個理由是“做有真用的研發”。如科研人員利用合肥光源發現了燃燒中間體,解釋了燃燒反應路徑及其動力學;利用合肥光源探測到煤基合成氣制烯烴關鍵中間產物,打破了傳統費托極限……
第四個理由是“不局限于某個方法或學科”。比如電動汽車的電池問題,科研人員可以采用不同手段進行研究。第五個理由是“天然的世界實驗室與國際合作網絡”,封東來說,“同步輻射裝置對全世界科學家開放,科研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去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封東來表示,愛“大眼睛”的理由還包括,“穩定支持長期技術攻關、寬口徑的技術門類、鍛煉出管理組織和項目的能力、大科學工程帶來的激情與成就感。”
李建剛:“人造太陽”何時“亮”起來
當化石能源枯竭,人類未來如何維持生存?李建剛認為,核聚變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系列科普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建剛作《托起明天的太陽——磁約束聚變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報告,從能源需求、聚變托卡馬克的原理意義、聚變電站的挑戰談起,介紹了國際以及我國磁約束聚變的現狀。
李建剛重點介紹了我國設計建造的國際第一臺全超導托卡馬克東方超環、我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堆計劃,未來要獨立自主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堆發展計劃,以及對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展望。
地球上能源大部分來自太陽上的核聚變反應,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個太陽?答案是能。
愛因斯坦提出一個公式是 E=mc2,就是把任何一個很小的質量,乘上光速的平方以后,可以得到巨大能量,這就是核能運用的原理。
“聚變和裂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核反應形式。把一個大的原子核裂開以后形成能源,裂變就是原子彈的原理,聚變就是氫彈的原理。”李建剛解釋說,目前的核電站都是裂變電站,聚變發電還處于研發當中。
“人造太陽”就是運用氫彈的原理,用氫的同位素,一個氘,一個氚,把它們兩個加熱到上億攝氏度以后,就會發生聚合,產生中子和氦。
但產生聚變相當困難。李建剛表示,首先要把它點火至上億攝氏度,才能滿足聚變發生的條件,其次要實現長時間維持可控聚變連續運行。
“采用的辦法就是磁懸浮,把氣體加熱到上億攝氏度,用磁場把它懸浮起來實現核聚變。這個方法叫托卡馬克。”李建剛說。
核聚變研究了50年,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如開始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李建剛認為,“我國聚變能發展已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有了清晰的發展路線圖。”
“人造太陽”的終極目標是發電,何時可以真正實現核聚變發電?李建剛介紹,“通過未來10-20年聚變實驗堆、工程示范堆和商業堆三個階段的發展,我們可以逐步實現利用核聚能的夢想。”
李建剛表示,“長期以來,中國聚變人都有一個夢想:未來如果有一盞燈能被聚變之能點亮的話,這盞燈一定要在中國。”
周忠和:人類未來一定離不開科學與人文、社會的融合
愛德華·威爾遜被譽為“當代達爾文” “達爾文傳人” “螞蟻之王” “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
1996年,威爾遜被《時代》雜志評為25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
《自然》雜志評價他,“不僅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還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系列科普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周忠和作《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當代達爾文”愛德華·威爾遜的知識遺產》報告。
威爾遜在他的自傳《博物學家》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喜愛昆蟲的時光,而我始終沒有從中走出來。”威爾遜的科學生涯正是從研究螞蟻開始。
威爾遜一生中發現了400多種螞蟻,通過與化學家、數學家的合作,破解了螞蟻交流的化學密碼。“螞蟻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奠定了保護生物學的基礎,是威爾遜留下的最重要的知識遺產之一。”周忠和說。
1975年,威爾遜發表了《社會生物學》。周忠和說,“這本書首次提出并命名社會生物學學科,催生了進化心理學,奠定了威爾遜社會生物學之父的地位。”
威爾遜正是從這本書開始,把社會生物學的成果延伸到社會學人類學方面。但在書的最后一章提出人類許多的社會行為,包括侵略性、自私性,乃至道德倫理和宗教等的生物學基礎,引起很大爭議。
幸運的是科學經受住了考驗。1995年,《社會生物學》被國際動物行為學會評選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著作”。周忠和說,“《社會生物學》是威爾遜留下的第二大知識遺產。”
“科學與人文的知識融合,是第三大知識遺產。”周忠和介紹, 如1978年發表的《論人性》,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討論了人類的攻擊、性、利他行為等。1998年發表的《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涵蓋了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倫理藝術等,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
可以說,威爾遜與達爾文有太多的相同點。比如,從小熱愛動物自然,意志堅定,都是優雅且高產的作家;都是細心觀察的博物學家,而且是基于野外考察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在學習思考過程中改變了對宗教信仰;研究領域從生物延伸到人類,并引起巨大爭議,包括一些古生物學家的反對,影響超越了自然科學領域。
周忠和認為,“兩人最大的共同點是,達爾文揭示了人類的‘卑微’身世,威爾遜揭示了人類天性的‘卑微’基礎。”
一般對生命來說,繁衍后代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周忠和認為還有兩種關系也非常重要,一個是遺傳與環境的關系,對于人類來說就是基因與文化的關系,另一個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這兩種關系一直貫穿于整個生命演化的過程。
周忠和表示,“人類的未來,一定離不開科學與人文 、社會的融合 。”
中國科大此次科技活動周共有27個科普點,籌備了105個方案,科普點數、活動方案數均達歷史新高。作為活動周“重頭戲”——系列科普報告會九場科普報告圓滿舉行,同時進行了線上直播,為社會公眾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科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