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譜儀III實驗發現Ω超子激發態的實驗證據
近日,北京譜儀III(BESIII)合作組在超子Ω-激發態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two excited Ω- hyperons為題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34, 131903 (2025))上。1964年,蓋爾曼(M. Gell-Mann)和茨威格(G. Zweig)提出夸克模型,用于強子(指夸克在強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束縛體系)分類,蓋爾曼因此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根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羅濤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發表關于粲介子半輕衰變的最新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羅濤課題組和湖南大學的張書磊副教授,中科院高能所的董燎原研究員合作,在粲介子半輕衰變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聯合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基于BESIII數據發現Ω-超子激發態的實驗證據
近日,蘭州大學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核科學與技術學院肖棟青年研究員與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羅濤課題組合作,在Ω-超子激發態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two excited Ω- hyperons為題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34, 131903 (2025))上。該成果基于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的北京譜儀III(BESIII)探測器獲取的實驗數據完成。1964年,蓋爾曼(M. Gel
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運行30余年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領跑世界最前沿
自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至今,裝置多次升級。除工程改造及檢修時間外,這里的粒子撞擊一刻不停。作為當前國際上唯一一臺運行在20億至50億電子伏特能區的高能粒子對撞機,它產出了粲物理領域絕大多數的精確測量成果——在世界最權威的粒子數據表上,北京譜儀合作組測量的數據超過了100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