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某彈藥庫工作人員運用機械臂對炮彈進行拆解。資料照片
· 彈藥是發揮武器效能的終端載體,其性能優劣、質量高低,關系到戰斗勝負。戰場上,一款新型彈藥出現,可能會改變戰局。
·一型彈藥列裝定型,需要經過哪些測試測量與試驗鑒定? 請看陸軍某試驗大隊某室主任張雷解讀彈藥“體檢”全流程
一套專業“體檢”下來,彈藥問題纖毫畢現
彈藥“體檢”,與人做體檢相似。人做體檢是檢查五臟六腑,而彈藥“體檢”則是檢查其外部形態與內部構造,確保各參數達標。
就像醫院對醫護人員著裝、診斷環境等有著嚴格要求,彈藥“體檢”的“手術室”也有著復雜嚴苛的要求。
靜電是彈藥“體檢”需要防范的“大敵”。因此,一些國家武器試驗機構要求工作人員必須穿著防靜電服才能進行彈藥試驗作業。德國、以色列等國家武器試驗機構會在彈藥裝配改裝工房門口處配置離子風靜電消除器,通過離子風的吹拂,消除工作人員身上殘余的靜電。
彈藥“手術室”的“裝潢”也大有講究。以俄羅斯庫拉試驗場為例,彈藥作業工房地面采用的是具有一定彈性系數的防靜電防滑材料。這樣不僅能有效消除靜電、增大摩擦系數,還能確保工作人員在搬運彈藥時走得更穩,避免磕碰。
人做體檢,首先需要測量身高、體重等數據。彈藥“體檢”,這些基本參數也必不可少。一些大口徑彈藥直徑比樹干還粗,測量時重量、尺寸卻必須精確到克和毫米。為了最大程度消除測量誤差,在測量過程中,通常不是一人單獨操作,而是多人協同作業,這樣既有檢測又有監督和復查,確保數據準確可靠。
測量“身高”“體重”,只是“外科體檢”。為了確保彈藥內部構造不出現問題,彈藥還要進行“內科體檢”。通常測量完尺寸、重量后,彈藥會被送上CT檢測臺,通過X射線斷層掃描檢查其內部構造。一套專業“體檢”下來,彈藥問題纖毫畢現。
這些流程走完,接下來要對彈藥的藥筒進行裝配。這就如同去醫院體檢查出病因后,要對癥開藥。彈藥“體檢”后,也要對彈“選藥”。
所謂“選藥”,就是為了達到某種初速、膛壓,選擇調整裝配合適的發射藥量。“選藥”是慢工出細活,藥量一般以克為單位進行計算,裝藥量“差之毫厘”,試驗數據就可能“謬以千里”。
裝配過程中,發射藥會揮發出一些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粉塵。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全副武裝,不僅要穿好防靜電服,還得按要求佩戴口罩和護目鏡,防止有害粉塵吸入肺中。
如果說裝配發射藥是細活,那么為藥筒加裝底火則是險活。安裝底火如同“火山口上走鋼絲”,稍有疏忽就可能釀成事故。工作人員在裝配過程中必須膽大心細、一絲不茍。底火裝配完畢,還要用測平儀測量再通過百分表進行復檢,確保底火凹凸量與標準值絲毫不差。
有人說,彈藥“體檢”如此之細,是不是過于較真、吹毛求疵?試想一下,戰場上彈藥暴露出的點滴問題,讓部隊付出的可能是敗亡的慘痛代價。因此,在給彈藥“體檢”過程中,對結構特征量、幾何特征量、裝藥量等參數的測量需要細之又細。試驗中多一分認真,戰場上就會多一分勝算。
軍人不能決定戰場環境,但要確保彈藥能適應任何環境
現代戰爭可能在多種復雜環境或地區打響,這就需要彈藥具有足夠的適應性——“冷熱都不怕”。一些國家武器試驗機構通常會利用高低溫試驗來檢驗彈藥性能。
在高低溫試驗室里,可以模擬出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溫度和濕度,彈藥經過“冰火兩重天”的檢測后,才能算作性能穩定、基本合格。
當今,隨著軍事運輸投送能力不斷提高,部隊在短時間內打完一仗后可能會跨區機動至另一處戰場,彈藥面臨著“朝處苦寒區、夕至濕熱地”的挑戰。因此,除了高低溫試驗外,溫度沖擊試驗也必不可少。在高低溫試驗室,彈藥經過多波次、大幅度溫度升降沖擊,拉到試驗場上,依然能順利擊發、打出應有效果,這樣上了戰場方才不會“水土不服”。
然而,僅能適應極限溫差還不夠,衡量一型彈藥性能是否優異,毀傷效能評估是一項更重要的指標。
對彈藥進行毀傷效能評估,一些國家武器試驗機構常常采用靜爆威力試驗。這項試驗主要包括彈體破碎性測定、破片初速分布測定、破片空間分布測定等內容,通過對彈藥爆炸毀傷威力效果進行定量評估,從而準確掌握該彈的“殺敵本領”。
靜爆只是定量掌握彈藥性能的方式之一。戰場上不會有準備好的靶子擺在彈藥面前,要想全面掌握彈藥性能,試驗就必須無限接近實戰。因此,一些軍事強國十分注重“作戰試驗”。例如,美軍利用阿伯丁試驗場模擬全要素戰場環境,通過近似實戰的考核,采集彈藥性能數據;德國梅彭試驗場通過地雷等彈藥實爆試驗,在檢驗彈藥威力的同時,還能考核其他主戰裝備的抗毀傷效果。
有人說,三流軍隊模仿戰爭,二流軍隊應付戰爭,一流軍隊設計戰爭。試驗場上的各類彈藥試驗,就是未來作戰的預演。為了有效測試彈藥真實性能數據,一些軍事強國精心模擬戰場上一切可能出現的環境和特情開展試驗,讓彈藥“過五關、斬六將”,確保完全合格后才列裝部隊。
彈藥試驗可謂步步驚心,了解彈藥的“脾氣”至關重要
如果有機會觀摩彈藥試驗,其過程可謂步步驚心。彈藥跌落試驗,一枚裸彈從數米高處徑直落下;彈藥運輸試驗,未定型的彈藥乘卡車在崎嶇的路面上顛簸行駛;彈藥靜爆試驗,火光沖天,破片飛濺,周遭靶板頃刻間千瘡百孔……
彈藥是有“脾氣”的,你跟它不熟,它就會很“兇”很“牛”。放眼世界,一些國家武器試驗基地和彈藥庫,因操作或存放不當發生重大事故的案例屢見不鮮。
嚴謹細致,是降服彈藥“牛脾氣”的法寶。在彈藥試驗過程中,撞針擊發底火的力度、發射藥的克數、裝配的順序步驟等方面,都必須嚴格按規定執行。出現半點問題和疏忽,彈藥都要“發脾氣”的。因此,作業過程中,工作人員動作必須既輕又慢,不讓彈藥發生任何磕碰。此外,還要嚴密做好防靜電、防火等工作,不給彈藥任何“發脾氣”的機會。
跟彈藥做“朋友”,還要有“兩把刷子”,深入了解彈藥的結構組成和作用機理,熟知彈藥“喜歡什么、需要什么”,這樣才能跟它“處好關系”。
種種“牛脾氣”“怪脾氣”中,最令人頭疼的一種是——彈藥拒爆。彈藥靜爆試驗中,會出現彈藥起爆線斷路、雷管起爆能量不足等情況;實彈射擊試驗中,也會出現未爆彈,這就需要人員前出排爆。
這一過程就像是與死神掰手腕。電影《拆彈專家》中,拆彈專家鎮定從容地排除炸彈的場景讓觀眾印象深刻。彈藥試驗,面對彈藥拒爆,工作人員也要對未爆彈進行銷毀。
一般來講,一些國家常常運用TNT引爆、火燒引爆等傳統方法對未爆彈進行銷毀。這些方法需要人員近距離接觸未爆彈,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一些技術強國則采用射孔彈用金屬射流引爆未爆彈或操控排爆機器人前出銷毀未爆彈等方式,這樣既保證人員安全,又能高效完成銷毀作業。
現代戰爭,彈藥的作戰和毀傷能力大幅提升,這給彈藥試驗鑒定帶來了諸多挑戰。試驗人員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本領,降住“牛脾氣”、治好“怪脾氣”,彈藥才能發揮出正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