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2021年1月中旬,在蘭州一家醫院的CT室內,“95后”民用核設備輻射檢測人員陳琦琳和團隊成員將塑料頭模擺放在CT床上,插好金屬線,調整設備和被檢測部位,進行斷面掃描,檢測射線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陳琦琳說,CT等民用核技術應用設備出廠前參數規范,但在長時間運行下,是否存在漏洞,不得而知,因此,檢測尤為重要。
【同期】民用核設備輻射檢測人員 陳琦琳
病人肯定會受到劑量照射,(我們保證)在(病人接受)最小劑量、合理劑量情況下,給他拍出來片子。還有就是照到病人會有散射,散射的話,也會對機房周圍會產生照射情況,我們也是為了防止這種散射出來的,多余射線對外界(造成)影響。
【解說】通信基站、CT探測儀……民用核技術應用設備已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對于大眾來說,核輻射有神秘感,所以有“談核色變”的不安。
從業已有5年的陳琦琳告訴記者,輻射是一種能量,人們很難感受到,卻又遍布于環境中。環境輻射有沒有變化,有沒有超標,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動態檢測。因此,他們需對國家標準中重點數據,銘記于心,便于為相關設備擬出“體檢單”,亮出設備數據“紅燈”,及時停用檢修,保護民眾身體健康。
【同期】民用核設備輻射檢測人員 陳琦琳
就像剛才說的照射野光野,偏離不小于1厘米,像這種1厘米的值,肯定要記住,因為它畢竟是判斷指標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的點。
【解說】工作與輻射息息相關的檢測員如何保證自己安全?從業已有10年之久的姜愛慶說,設備運行時,他們都會身處安全地方,并不會受到輻射。同時,他們都會佩戴個人劑量計,定期檢測。此外,他們還會提前預判作業環境,酌情穿戴防護服。
作為資深從業人員的姜愛慶見證了核技術應用從軍工延伸至民生領域,也見證了檢測儀器精準化和國產化的過程。
【同期】民用核設備輻射檢測人員 姜愛慶
(核技術應用范圍)從以前的軍工到現在,越來越普及的工業、農業、醫療、科研、教學,每個行業都有涉及和滲透。以前,檢測設備,大多數是進口的。現在,國產設備精度越來越高,跟進口(設備)區別、差距也越來越小。我們現在除了個別(設備外),大多數采用的國產設備,也都挺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