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陶瓷,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茶杯或者花盆。實際上,在現代技術的孵育下,陶瓷材料已經進入了硅太陽能板、陶瓷超導體和生物醫學植入物等尖端領域。
碳化硅接受輻照后,松散的碳原子(綠色)向結晶陶瓷顆粒之間的邊界(虛線)移動
先進的多晶陶瓷大多是結晶顆粒的結合體,在微觀層面上,它就像用石灰石砂漿筑起的石墻。只不過石墻的強度是由砂漿強度決定的,而陶瓷的強度是由晶界決定的。
此前,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陶瓷晶界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然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材料科學工程師們在《自然·材料》雜志中對此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重要的陶瓷材料碳化硅暴露于輻照中時,碳原子會向晶界處聚集。該發現有望幫助工程師們更好地了解陶瓷的特性,并對新一代陶瓷材料的結構進行微調。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已發現了合金中存在的輻照誘導分離現象——金屬原子自由地共用電子,它們能夠輕易地混合或分離。當合金受到離子輻照轟擊時,金屬中的部分原子會脫離原來的位置,向晶界移動。如果不同類型的原子以不同速度移動,合金的化學性質就會改變。
陶瓷中的原子和與之成鍵的相鄰原子有很強的選擇性,這種原子鍵比金屬中的原子鍵強得多。因此,很多研究人員認為在陶瓷中不會出現“同類型分離”現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Izabela Szlufarska在仔細研究碳化硅晶界后,并沒有發現這樣的結果。她說:“在碳化硅中,碳和硅的比例本應非常協調,各占50%。但我們在模擬實驗和晶界成像時發現,晶界處的碳濃度僅為45%。”由此可見,碳化硅可能也很容易受輻照誘導的影響。因此,Szlufarska團隊用離子輻照轟擊了碳化硅材料,發現在300~600攝氏度,晶界經歷了碳富集過程:在這樣的能量水平之下,輻照導致部分碳原子脫離原來的位置,使碳化硅結構形成空位和間隙。間隙原子遷移到晶界處,使材料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Szlufarska說,除了研究人員不相信陶瓷中會發生輻照分離外,他們也缺乏研究這種現象的工具。最終,在艱辛地完成了碳化硅雙晶的制備后,Szlufarska團隊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用最先進的掃描透射電鏡技術,研究了晶界的化學成分。
研究人員認為,其他多晶陶瓷材料中也可能存在輻照分離現象。這個過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輻照分離導致晶界受損或變質;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種分離效果生產特種陶瓷,滿足核能、噴氣式發動機等高科技應用的需求。論文作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Xing Wang教授說:“輻照有可能被用作精細調整晶界的工具。這對未來材料的開發將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