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不僅為闡明代謝過程,探索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客觀規律提供了靈敏、特異、快速和方便的研究手段,也為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2021年6月,國家原子能機構、科技部等八部委在北京發布了《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將醫用同位素制備與應用研究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早從事醫用放射性同位素研制生產的單位,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利用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及泳池堆為受封鎖的國內市場提供同位素制品,包括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碘131(濕法)、碘125(照射法)、磷32、鉻51、金198、堆照鉬99等;90年代后更是相繼研制成功醫用裂變鉬99、氟18、碘125(回路法)、碘131(干法)、碘123、有載體镥177等主要醫用同位素和產品應用于市場,其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進步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原子能院以國家經濟發展對同位素及制品的重大需求為導向,以“四個面向”為出發點,從科技創新、學科建設和應用轉化等方面入手積極推進《規劃》任務的落實,依托原子能院在同位素制備及制品應用方面的設施條件、技術基礎與人才優勢,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同位素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解決同位素技術領域中基礎性、共性和關鍵性技術,進而解決同位素制備與應用中的“卡脖子”問題,促進我國同位素技術的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以國家需求謀劃未來發展
2019年11月7-8日原子能院聯合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醫用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研討會”,來自國內科研院所、高校、醫療機構及企業的專家、代表濟濟一堂,對國內醫用同位素的需求和產能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度研討,會后由國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據國防科工局的要求牽頭組織國內有關單位共同起草了《醫用同位素國產化規劃》(初稿),為《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發布提供了支撐。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在“十三五”期間,原子能院在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中核集團優先發展項目等的支持下,先后開展了低濃鈾電鍍UO2靶件、低濃鈾金屬鈾箔靶件、低濃鈾鋁合金靶件等生產千居里級醫用裂變99Mo的制備工藝研究并完成居里級驗證試驗,掌握了生產千居里裂變99Mo的關鍵技術。聯合秦山核電共同開展利用CANDU堆輻照低濃鈾靶生產千居里級裂變鉬99關鍵技術研究,有望實現基于國內商用堆自主生產最重要的醫用同位素;開展百居里級125I的生產工藝研究,先后在CARR和49-2堆上建立了用于醫用高純125I生產的間歇循環回路示范裝置,產出的碘125樣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技術獲得了中核集團首屆科技創新大賽創業組二等獎和2021年軍民兩用產品“長櫻杯”工業設計大賽獎。
原子能院自2006年開始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下,于國內率先開展177Lu放射性藥物研究。在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和中核集團支持下先后開展了無載體放射性碘標記MIBG的制備工藝,BNCT藥物18F-BPA親核氟化制備方法等研究,掌握了關鍵技術。2021年原子能院與國內藥品生產企業簽訂了放射性核素和藥物研究開發協議,開展無載體镥177及其標記藥物的研究。
在“十三五”期間,原子能院突破了新型強流離子源、接收器、束流檢測等系統的關鍵技術,在原F-3分離器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我國唯一1臺EMIS-170同位素電磁分離器,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位素電磁分離技術的保障單位。利用電磁分離器開展高純度鐿176產業化研究,產品豐度與純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1年原子能院研制的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用于BNCT(硼中子俘獲)癌癥治療的緊湊型強流回旋加速器,首次獲得內靶1.2mA流強,取得了調試階段第一個關鍵節點的成功,該項目入選中核集團核創空間第一批轉化項目。
原子能院參與申報的“典型同位素試劑研發與科研試劑評價技術標準研究”獲得立項批復,這是科技部批復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29個重點專項之一,對解決國內90%同位素試劑依賴進口,制約有關重點領域發展的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以學術交流促進行業發展
2021年7月在中國核學會的指導下,原子能院與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會、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秦山核電和海鹽縣政府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同位素制備及應用研討會”,本次大會成功“出圈”,吸引了國內學界、產業界以及當地政府的參與,為推進同位素行業“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落實《規劃》目標為牽引,原子能院立足技術源頭,加強原始創新,積極與國內同行合作,推進國內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建立,踐行中核集團“強核強國、造福人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