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保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擔大國責任,作出自主減排承諾。
要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推廣可再生能源,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減少碳排放,同時也需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碳匯”資源評價等相關技術是生態碳匯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對生態碳匯越來越重視,相關技術也需要以標準的形式確定下來,以提供規范的監測方法。
土壤是態系統碳匯的重要承擔者,土壤碳匯是削減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土壤碳庫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占比達到90%以上,為植被碳庫的3~4倍、大氣碳庫的2~3倍。充分發掘土壤碳庫巨大的減排增匯效益,對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有機碳既是土壤系統的關鍵物質,又是土壤碳匯的主要貢獻者。而氧作為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元素,對其同位素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的測定分析,是古氣候重建、碳庫評價、生態環境評估的基礎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構成土壤系統物質的多樣復雜性,干擾因素過多,長期以來不能實現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的測定分析。為此我國制定了國家標準計劃《氣候變化監測 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分析 質譜法》。
該標準規定了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應用于氣候變化監測,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土壤及江河、湖、海底部沉積物(淤泥)中的有機碳氧同位素的分析過程中土壤有機碳的提取、純化和有機碳氧同位素測定分析。擬分別采用“離線法”和“在線法”(其中離線法分為“土壤有機碳、標準物質二氧化碳制備”“離線法測定”兩個環節,在線法采用元素分析儀--同位素質譜儀一次進樣儀器自動記錄并報告測定結果)兩種測定分析方法測定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并據目前氧同位素測定能夠達到的精度,規定了土壤有機碳氧同位素分析測定應該達到的質量要求。
該標準的建立既可規范其實際操作,又可推廣其實際應用,搶占本領域研究的先機,還可為碳達峰和碳中和實踐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提供服務。
主要起草單位為青海省氣象局、南京農業大學、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青海省生態環境廳、青海省第五地質勘查院、青海大學、南京德水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周期為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