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航天育種培育出的“草莓番茄”新品種,除了口感好,產量也提高不少。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隨同三名航天員一起返航的,還有一批經歷了“太空游”的副中心種子。記者從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獲悉,這批種子涵蓋了農作物、林草花卉、中藥材和微生物種質材料。
太空環境誘變優良種質資源
航天育種的目的是什么?昨天(19日),本報記者探訪了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核心示范基地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種子跟隨飛船遨游太空,這項搭載試驗也稱航天育種或太空育種。它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所能提供的空間環境對植物的誘變作用,以產生有益變異,在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農作物育種技術。”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袁虎新說,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航天育種最大優勢是空間誘變材料的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短,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創制出高產、早熟、抗病、耐脅迫等優良的種質資源。
據介紹,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4家單位發起,由全國農業、林草業、中草藥、生物醫藥等領域從事航天育種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的科研院所、企業及其它機構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優等生”“偏科生”進了“超前班”
由于太空艙空間有限,為了搭載盡可能多品種的種子,每種種子都是按粒數計算。而且進入太空的種子,每一粒都經過精心挑選、層層審批。
當然,能被選擇送上天的種子,也必定是“優等生”或是“偏科生”。“優等生”想變得更優,可以送去“超前班”接受不一樣的環境熏陶。而“偏科生”如果在太空把自己原有缺點的基因給突變了,也能“彎道超車”。
送種子上天難,上過天的種子下地更是不易。
從太空帶下來的種子,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什么變化的。而這批“太空游客”會經歷一代一代的篩選與淘汰、培育和觀察,至少經歷三年四代,在確定變異性狀獲得穩定遺傳后,才能進入到大規模的種植過程,而這又至少需要四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這些從太空返回的種子,很可能在七八年后,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袁虎新說。
果蔬產品有了“太空味道”
還沒到果蔬豐收季,但在示范基地的溫室里,經過航天育種培育出的航天番茄已經掛上枝頭。
從外觀上看,航天番茄看起來與普通番茄并無二致,但口感上,不僅酸甜可口,還更有“西紅柿味兒”。據神舟綠鵬技術人員介紹,這正是該公司通過航天育種,在2017年培育出的“草莓番茄”新品種,除了口感好、精品果率高,產量也提高不少,每平方米產量可達30公斤左右。
在示范基地的種質資源庫里,僅航天番茄的細分品系就多達500余個,此外航天辣椒、航天甜瓜、航天草莓等種子、果實也憑借優異的品質銷往全國各地。如今,神舟綠鵬示范基地還開通了網上商場,市民群眾通過手機即可買到這些帶著“太空味道”的果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