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之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今天,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2022年工作要點并對此進行解讀,今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三條主線,強化“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打造生態環保鐵軍”兩個支撐,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筑牢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態環境根基。
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指標
環境空氣方面: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完成省下達的任務目標;6項主要污染物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水生態環境方面:20個國省控地表水水質斷面Ⅲ類以上比例和劣Ⅴ類水體比例達到省下達目標要求;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海洋環境方面: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
土壤環境方面: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完成省分解任務。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面: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4項主要污染物全面完成省下達年度減排目標。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協同治理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重點加強工業源排放深度治理,實施一批石化、有機化工、工業涂裝等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和重點行業企業VOCs治理項目。強化港區和移動源大氣污染管控,重點加強港區船舶、散貨揚塵、港作機械、儲油庫、重型貨車等污染治理;完成萬噸級以上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治理。加快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更新,以“改”促“治”,在全市范圍推行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升級改造。開展重點時段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聚焦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打好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制定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聯防聯控,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
“三水統籌”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實施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行動,落實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保障提升攻堅方案,推動重點水體斷面水質達標和改善提升。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加強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開展新一輪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扎實做好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按照時序進度完成排污口整治任務,健全完善管控體系。加強水環境監督管理,落實橫縱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流域跨區域管理協調機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嚴格實施灣長制,梯次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運行維護管理長效機制,推進老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
系統防治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編制實施方案,突出抓好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等工作,探索創新適合我市實際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預防,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監測。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依法推動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探索建立污染地塊閉環式全流程監管模式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等報告抽查機制。
以低碳發展為主線,服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印發實施“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協同推進碳排放達峰與空氣質量達標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協同增效。抓好行業領域碳減排,開展碳排放核查,編制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重點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評價,創建低碳示范企業。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組織實施年度減排項目,促進污染物減排和碳排放強度下降;強化消耗臭氧層物質環境管理,開展制冷維修行業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城市示范項目。
主動服務綠色發展。推進“四減四增”污染源頭減排,組織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推進產業、能源、運輸和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優化調整。開展全域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印發全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守好環境準入關口,將“三線一單”成果落實到項目環評和規劃環評中,源頭防范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開展“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和鋼鐵、化工、輪胎及啤酒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
積極服務“六穩”“六保”。深化環評改革,推進打捆審批試點、告知承諾審批以及豁免清單實施,為企業“減負”提速。培育壯大生態環保產業,組織完成2022年度全市生態環保產業統計調查,推進建設具有青島特色的生態環保產業集聚區。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推行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推進省級“環保管家”“環境醫院”和EOD模式改革試點建設;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以夯實基礎能力為支撐,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加強法規政策保障。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出臺生態損害賠償適用范圍細化制度文件,發布環境修復示范點,發布典型案例,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常態化制度化。落實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推進制定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意見辦法,推動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有效銜接。
提升監管效能。優化完善執法方式,加強無人機、走航車等科技監管手段運用;以排污許可“一證式”聯動監管機制為主導,依托在線監測、用電監控等平臺系統開展非現場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開展經常性案卷抽查和定期評查,提升執法質量。加強監測質量管理,實施環境質量“站點長”制度,加強對國省控空氣、水、污染源監測站點的監督檢查;開展監測數據質量核查“雙線聯動”監管專項行動。
推動全民行動。組織開展市級環境教育基地創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等活動;組織爭創國家、省級環??破栈?。
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數字生態建設,在環評審批、智能監控指揮等多方面協同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化服務體系。完善環境自動監測體系,完善142個鎮街空氣站和出租車走航大氣顆粒物移動監測系統;建立水環境監控管理系統。
以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加強環境風險防控
強化生態保護監管。落實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加快構建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綠盾行動”。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制定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啟動嶗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生物多樣性調查。
依法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綜合執法,結合重點區域、時段、領域,圍繞特定污染因子開展專項執法行動;開展重點區域、行業集中檢查、聯合檢查、交叉檢查,查辦大案要案。
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組織修訂全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加強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管理,組織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排查整治風險隱患,加強核技術利用企業監管,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強化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監管,確保及時、有效、無害化處置。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常態化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建設市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物資儲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