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6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當天在現場參會的全國政協農業界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十分關注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在他看來,發展特色農產品、推進特色農產品輻照產業,對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意義深遠。
在農業農村部門發布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中,已認定有10大類114種特色農產品,評定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31個,涉及2100個縣級行政單元,部分優勢區位于邊遠山區或原深度貧困地區。
“一些特色農產品的產地偏遠或位于曾經的深度貧困區,特色農產品產業的持續發展對于保障這些地區的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張興贏認為,開展特色農產品輻照加工,使特色農產品更保鮮,能夠持續產生經濟效益,是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
輻照是一種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輻射殺菌技術,張興贏介紹,特色農產品輻照具有工藝簡單、加工參數可控、無環境污染、不損害特色農產品品質、經濟高效等優勢,可以有效彌補特色農產品保鮮期短、腐爛嚴重等產后損失。“具體體現在輻射處理能抑制果蔬采后代謝和發芽,減少采后損失,延長貯藏期和貨架期,可降解特色農產品有害物質殘留,達到低于國家安全標準限量的要求。此外,輻照對中藥材、香辛料的殺蟲滅菌和殺滅嗜冷菌等也有技術優勢。”
他建議,將特色農產品輻照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措施,建立特色農產品輻照產業區域發展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院所創新優勢,建立國家特色農產品輻照產業區域建設發展中心,在取得區域建設、產業發展的示范經驗后向全國推廣。同時,建立以政府政策支持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多元化投入為輔助的投入模式,充分考慮特色農產品產地分布、收獲時間集中和運輸加工半徑等特點,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或集散地興建農產品輻照科技示范工程。在向適合特色農產品輻照的新型加速器裝備轉型升級方面,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國內優勢加速器企業研制生產適合特色農產品輻照的輕型、安全、高效輻照加工裝備,實現技術應用從東部向西部地區轉移,向特色農產品產地或集散地轉移。
提升特色農產品輻照質量和標準化也尤為重要。他呼吁,由行業協會協調推動特色農產品輻照技術的產業示范,通過組織專家科普宣傳、院士講座、科技大篷車及科普App等,提高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輻照的接受度,使特色農產品真正實現產得好、存得鮮、賣得遠。
當下,輻射加工產業發展迅速,輻照加工在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環境保護、營養學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作為一種新的滅菌保鮮技術,我國相關輻照食品產量已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張興贏認為,推進特色農產品輻照,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