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正力推解禁日本福島5縣市食品,但臺當局當初以政治考慮開放“萊豬”,事后既無法查核又無法確保明確標示,反對福島食品與其說是不相信日本,更多的是對臺當局黑箱作業的不信任。
日方稍早表態,臺灣地區開放進口福島食品與CPTPP無關,臺當局除了要確保食安,還要考慮開放涉及爭議的福島食品“究竟能換到什么”。
臺當局一再強調歐美各國都已全面開放日本福島5縣市食品進口,但臺當局沒說的是,歐美進口以酒類和加工品為主,對食安檢測標準也較臺灣地區更嚴格。
日本不顧周邊國家反對仍準備向大海排放核廢水,中國大陸與韓國未全面開放日本福島食品,除了據此施壓日本不得單方面排放核廢水之外,也希望通過談判,要求對福島食品采取更高的檢驗標準,以確保未來不致吃到輻射農漁產品。
事實上,島內民眾之所以對開放福島食品有疑慮,與臺當局以政治考慮開放“萊豬”進口有關。前年8月蔡英文在毫無配套措施下,未經經貿談判就徑行宣布開放“萊豬”,導致不僅赴美查廠做不到,連萊劑含量、甚至產地標示都無法落實,開放至今仍換不到所謂“臺美FTA”(自由貿易協定)或“BTA”(“雙邊”貿易協定)。
開放福島食品應該通過正式談判,要求日方拿出科學依據,還要有嚴格的食品檢測標準和程序,以及公正第三方的食品檢測證明,以確保進口食品安全。
臺當局如要用開放福島食品去爭取CPTPP,就不能讓日方將兩者脫鉤,“萊豬”進口已讓臺灣吃了大虧,更不容再用政治黑箱處理福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