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吳學奎和合作者研制出一款低成本而且可產生高質量神經影像的磁共振成像(MRI)原型機。該儀器有助于在中低收入國家和即時醫療中增加MRI的可及性。相關研究12月15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MRI是評估大腦創傷和障礙最有價值的臨床工具,據估計,全球70%的人口極少或沒有渠道享受這一醫療技術。傳統MRI儀器價值約100萬-300萬美元,每月還有約15000美元的維護費用。為實現如超導磁鐵的制冷等需求,它們還有很高的電力要求。
吳學奎和合作者詳細描述了一種緊湊、低成本、可移動、超低場(0.055 特斯拉)的磁共振成像儀。他們估計批量生產該儀器的材料成本在20000美元以下,用標準墻面交流電源插座即可運行,無需射頻和磁屏蔽。
通過深度學習,作者成功消除電磁干擾,機器產生了高質量的結構神經成像,可用于成功診斷大腦異常。作者為25名患者做了初步評估診斷神經疾病,包括中風和腫瘤。與傳統3特斯拉MRI掃描相比,他們的機器查出了所有患者的絕大多數關鍵病變。
他們總結說,這一技術有潛力滿足醫療群體中臨床需求的缺口,并在一個公共在線存儲庫中免費提供了關鍵代碼和設計。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