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輻照是指通過讓食品經受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以破壞致病細菌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或蛋白質,從而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輻照是不是安全,取決于整個過程會不會產生其他有害物質以及輻射殘留。
之前的研究發現,在輻照食品中,有一種由脂肪酸衍生的副產物名為2-烷基環丁酮,被懷疑它有可能使細胞發生突變從而導致癌癥。但最新研究表明,食品輻照是安全的。因為,輻照源主要有兩種:放射性元素(例如鈷60)和電子束。
鈷60是一種同位素,能發射γ射線;電子束則是一種基于電子的輻射源。鈷60的輻射劑量率較低,因而輻射時間較長,要花好幾分鐘。電子束強度比較大,具有較高的輻射劑量率,只要幾秒鐘就能起作用。
所以食品輻照,可以采用電子束作為輻射源。同時,目前輻照在農產品進口行業已經很普遍。
在進口農產品時,需要進行輻照,確保消滅害蟲和生物入侵。同時也可以用輻照控制蔬菜發芽及成熟的進程。
對肉類食品進行輻照處理時,通常使用巴氏消毒法,它可用于殺滅大腸桿菌或沙門菌這樣的微生物。講到這里,很多人應該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輻照是萬能的嗎?輻照可能對病毒作用不強,而且無法兼顧流通環節。
研究表明,輻照并不是對所有病毒都敏感。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病毒一般出現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合格的生產企業,都有嚴格的衛生條件。
但是在食品供應鏈中就難說了。運輸過程以及從業人員的不確定性,都會導致食品沾染病毒。即使生產過程按照嚴格的滅菌規程操作,也無濟于事。
同時,一些高脂食品并不適合進行輻照處理,輻照會導致脂肪分解,產生異味。
輻照因此也不是適合食品領域的所有滅菌要求。
所以,不要指望一種消毒方式解決所有問題。建立完善安全的食品流通體系,監管并舉,打擊違法才是確保食品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