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2021年度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年會(現場加視頻會)在北京召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因其在完成運行任務、取得科學成果、運行管理工作、經費執行等方面表現優異,在此次會議的運行評比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其中BEPCII在2018-2021年連續四年連續獲得運行一等獎。
評議年度內,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穩定運行,圓滿完成了高能物理實驗取數計劃和同步輻射開放運行任務。BEPCII已經實現穩定對撞流強高于910mA,表明我們已經完全掌握高流強加速器技術,突破了在暗電流、探測器噪聲、流強、阻抗、多束團不穩性抑制等環節的所有技術障礙。
同時,BEPCII對撞能量達到2.472GeV,完成了具有重要物理意義的粲重子的首次測量。第三代北京譜儀(BESIII)利用100億數據開展超子的實驗研究,成為這一領域世界上的新熱點,BESIII已經成為在強子結構和對稱性研究領域領跑世界的重要實驗裝置,備受世界關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專用模式開放運行,用戶共享率達到97.67%。黃維院士和南京工業大學陳永華教授團隊借助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揭示鈣鈦礦材料前驅體溶液的結構特性,解決了傳統鈣鈦礦光伏材料制備過程中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光伏領域從0到1的重大突破。
評議年度內,中國散裂中子源圓滿完成年度開放運行任務,運行總機時6966小時,其中有效打靶供束時間4898小時,運行效率和運行時間在國際同類裝置中性能水平最高。評議年度內首次實現100kW滿功率運行。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20kW,超過設計指標的20%。2018年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六輪開放運行,注冊用戶超過2600人(包括港澳56人,國外47人),共完成584項課題。中國散裂中子源圍繞“四個面向”取得了多項重要科學成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了發動機葉片、高鐵輪匝等部件殘余應力的檢測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開展了超離子導體、高溫超導、拓撲絕緣體、反鐵磁自旋電子學等的研究,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開展了高性能材料的研發、動力電池研發和檢測、芯片單粒子效應測試、5G器件的研發和檢測以及增材制造的應力檢測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了生物制藥/中藥,BNCT藥物、多肽等生物分子研究。中國散裂中子源同時支持關鍵領域企業,攻堅“卡脖子”的問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了貢獻。
本次評比工作得到了高能所科研部門、大裝置管理中心、科研計劃處及財務資產處的通力協作和配合。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