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的標簽是“Radura標章”,表示這個芒果接受過輻射照射處理已延長儲存期限。圖:cherrygrowers.org.au
科技的進展帶動了許多技術上的更新利用,而民眾在擔心輻射污染食品的同時,也應對輻照食品有所了解,了解全貌別先讓恐懼遮蔽你的理智!
核能議題近幾年甚囂塵上,核能雖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性,但其可能的輻射風險也總是被人質疑。但其實,輻射不是完全像你想像中那么可怕,目前在食品加工的方法中也有透過“游離輻射”達到食品防腐保存等目的的手段。
為什么輻照可以達到防腐效果?
食品輻射照射(Food irradiation)屬于“冷殺菌”技術的其中一種,自1964年發展至今其實早有50多年的歷史。其原理是透過如X射線、γ射線或電子游離輻射照射食品,使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害蟲DNA結構遭受輻射能量破壞,進而使其無法再行繁殖而達到殺蟲滅菌、防腐保鮮的效果,或進一步透過破壞生物體中之酵素等抑制植物采收后的發芽情形。
該怎么知道哪些食品用過輻照處理呢?
可能正因為輻照食品的特殊性,中國對輻照食品一直有嚴格的規定。早在1986年,中國就出臺了《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規定(暫行)》,并陸續發布了糧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調味品等6大類允許輻照食品名錄及劑量標準。1996年4月5日又頒布了《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輻照食品必須嚴格控制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和限定的劑量標準內,如超出允許范圍須事先提出申請,批準后方可進行生產。其中第十九條規定,輻照食品在包裝上必須貼有衛生部統一制定的輻照食品標識。
國際通用的輻照處理標章「Radura標章」。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
Radura一詞,是由“輻射(radiation)”作為字首與拉丁文的“堅硬、持久(durus)”所合并衍生的詞語。
食品輻照技術自1968年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簡稱IAEA)、國際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共同認同其安全性后,至今全球也已有60多個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規并允許輻照技術應用于一種至多種的食品上。而IAEA與FAO也共同于維也納成立實驗室,期望透過輻射技術的開發與研究解決糧食農業的問題。
“輻射照射的食品”,跟“輻射污染的食品”,并不相同!
一般常說的“輻射污染食品”,是透過外泄的放射性元素沉降于食物表面,或隨著空氣、雨水進入土壤及水源進一步污染農作物及攝食的動物體,進入我們的食物鏈而導致健康危害。
而“輻照食品”接受的是游離輻射的“能量”而非放射性物質。此外,在一般法規制定的照射條件下,其能量強度也相對較弱,且食物并非直接接觸輻射源,故在照射后的食品不具有“放射性殘留”。
正確使用輻照食品有效幫助農產品防疫
其實,只要正確使用,輻射能有其正面用途,隨著國際貿易盛行,“輻射照射”也成為農產品防疫工作的一項有效解決工具,避免了許多有害微生物的跨國傳播。與一般常見的高溫殺菌方式相比,也因較能保留食品原有的營養成分,且可減少化學防腐藥劑使用、穿透力強不受產品包裝限制、耗能低等因素,而在國際間的農產品、食品貿易的加工中被各國廣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