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宋少莉教授團隊在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Q1,影響因子10.057)上發表題為「The Added Value of 68Ga-FAPI-PET/CT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with 18F-FDG Negative Findings」的論著,首次探討新型分子影像探針68Ga-FAPI PET/CT在18F-FDG陰性的頭頸部原發不明腫瘤診斷中的價值。
頭頸部原發不明腫瘤是指患者經過一系列檢查仍不能找到原發灶,僅表現為頸部轉移性癌,約占頭頸部所有腫瘤的1-5%。傳統的影像學,如CT和MRI,能夠在9-23%的頭頸部原發不明腫瘤患者中找到原發灶。18F-FDG PET/CT將原發灶的診斷率提高至25-69%,但18F-FDG PET/CT在頭頸部腫瘤診斷中具有以下局限:1)假陽性:①生理性的18F-FDG攝取會出現在韋氏環等淋巴組織、唾液腺或棕色脂肪等;②患者在檢查過程中講話或咳嗽會出現聲帶或頸部肌肉對稱性的18F-FDG攝取;③感染性或慢性炎性疾病也會引起18F-FDG高攝取,如鼻咽炎、扁桃體和牙齦炎等;2)假陰性:腫瘤較小、呈粘液性、分化較好或壞死時會導致假陰性的結果。
本研究隨機入組了18例頭頸部原發灶不明的腫瘤患者,18F-FDG PET/CT均為陰性,行68Ga-FAPI PET/CT顯像,結果示:38.89%的患者經68Ga-FAPI PET/CT顯像定位到原發灶;18F-FDG 和68Ga-FAPI對淋巴結轉移和骨轉移病灶有相同的診斷效能,但68Ga-FAPI PET/CT能診斷出18F-FDG陰性的體積較小的原發腫瘤;同時,對于18F-FDG陰性的頜下腺癌,68Ga-FAPI具有明顯的腫瘤攝取,更容易發現病灶。68Ga-FAPI在正常或者炎性扁桃體組織中并不攝取,但在惡性病變一側呈高攝取,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幫助。
男,63歲。確診為右頸轉移性鱗癌。18F-FDG PET/CT顯示雙側扁桃體對稱性攝取,而68Ga-FAPI PET/CT僅顯示右側扁桃體明顯高攝取,隨后的活檢病理證實右側扁桃體鱗癌。
本研究表明,當18F-FDG PET/CT無法提供原發灶信息時,68Ga-FAPI PET/CT能夠進一步顯著提高頭頸部原發不明腫瘤原發灶的診斷率。
核醫學科顧丙新主治醫師是本文第一作者,楊忠毅副主任醫師和宋少莉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本研究也得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組的大力支持。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為首批獲批的國家放射性藥物臨床試驗基地、上海分子影像探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向臨床成功轉化多達26種新型分子影像探針,多種探針的臨床應用,為臨床精準個體化治療提供指導。
全文鏈接
https://jnm.snm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1/09/30/jnumed.121.26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