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冷鏈成為新冠病毒傳播的一個新的途徑。國內外的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可以在冷凍環境下長期存活。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從國外輸入到國內成為一個新的轉播途徑,給國內“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防控形勢帶來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進口冷鏈食品帶來的風險,國內從事輻照技術的企業和研究機構紛紛行動起來,探索將輻照技術應用于口岸冷鏈食品的消毒處理中,開展了新冠病毒滅活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本次交流活動中,浙江大學葉慶富教授做了《冷鏈食品中新冠病毒輻照滅活技術研究與工藝研發》報告,清華大學何仕均副教授(中廣核達勝葉啟捷總監代講)分享了《低能電子束殺滅冷鏈食品外包裝表面新冠病毒》成果,吉林大學單亞明教授介紹了《病毒輻照滅活過程中生物指示劑的研究》研究報告,中國同輻輻照研發中心王宏偉主任講解了《冷鏈食品內外包裝新冠病毒輻照滅活工藝研究》報告。與會專家從新冠病毒最低有效滅活劑量、輻照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影響和輻照加工工藝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會上,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周啟甫副主任表示,國內多家單位從不同角度開展了病毒輻射滅活技術的研究,各有特色,取得了有價值的結論,對推動輻照技術在新冠病毒消毒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哈益明研究員認為,會議報告揭示了新冠病毒的輻射敏感性,為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與會專家對各家機構開展的開創性、基礎性研究工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隨后,由中國同輻公司牽頭起草的《冷鏈食品內外包裝新冠病毒輻照滅活工藝規范》團體標準正式啟動,起草組組長中國同輻輻照事業部尹玉吉總經理表示,將充分吸收和借鑒本次研討會的成果,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和使用范圍,盡快完成編制并推動輻照技術在口岸物流消毒中的應用。
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郭麗莉秘書長指出,“新冠病毒輻照消毒,將是繼2020年開展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之后,再次成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