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輻射誘變技術是植物育種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國家原子能機構的長期大力支持和協調下,小麥誘變育種團隊近20年來,一直作為IAEA亞太區域誘變育種技術合作項目牽頭國總協調員單位,組織亞太區域20個成員國實施作物誘變育種國際合作項目,為發展中國家培訓青年誘變育種科研人員。發起成立了亞太植物突變研究協會(AOAPM),共同推進植物誘發突變科技與產業發展。與FAO/IAEA聯合中心合作,共同發起和主辦了第一屆亞太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研討會,成立了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MBN),并發表了《荊州倡議》,為亞太區域成員單位以及非洲、東歐等跨地區成員國提供了多種農作物種子的輻射誘變處理服務,推動中國作物誘變育種及產業應用“走出去”,為核技術促進全球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中國貢獻。
據團隊首席科學家劉錄祥研究員介紹,小麥誘變育種團隊長期致力于作物多樣化誘變育種技術創新、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培育。“十三五”期間育成及合作審定航麥247、航麥287、航麥501、航麥2566、航麥3290、魯原502等小麥新品種10余個,其中與山東農科院原子能所合作育成的小麥突變品種魯原502,解決了重穗型品種易倒伏的生產難題,連續多年實打畝產超過800公斤,先后通過國家和4省、區審定,累計應用8000多萬畝,成為全國第二大小麥推廣品種,增產糧食40多億公斤,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保障國家小麥口糧絕對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2019年4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新聞中心以“How Nuclear Techniques Help Feed China”為題報道了該團隊在突變品種創制與應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進展。
劉錄祥介紹說,核能輻射育種是利用核技術農業應用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利用γ射線、高能加速粒子束、空間環境等多種誘變因素處理作物種子等,可以誘發生物體產生豐富變異。利用誘變技術產生的變異是其內部遺傳物質發生重組、突變產生的,屬于生物體內源基因的自身誘變改良,不存在基因安全性問題。核能輻射誘變技術應用于植物品種改良已經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根據FAO/IAEA聯合中心突變品種數據庫統計,截止目前,世界各國已在214個植物物種中利用誘變技術創新種質培育新品種3360多個,為世界許多國家每年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國是核能輻射育種領先國,到2020年,育成和審定的農作物突變品種數為1033個,占同期國際上育成突變品種總數的近三分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發揮了獨特作用,也為世界糧食安全、消除饑餓作出了重要貢獻。
小麥誘變育種團隊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要從事小麥等作物誘變新因素的發掘、核能輻射與航天育種、生物育種等研究。長期牽頭組織農作物誘變育種領域的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航天育種工程、IAEA亞太區域植物誘變育種技術合作項目等,培訓高級核農科技專門人才,選育和推廣小麥等作物重大新品種,引領國際核技術誘變育種學科與產業發展方向。目前依托該團隊建設有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2003)、IAEA植物核輻射育種技術協作中心(2019)和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輻射育種)研發中心(2020)等。
據悉,此次共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孟加拉、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南非等20個成員國的28個團體、個人或研究機構獲獎,包括11項團隊卓越成就獎、10項植物誘變育種女性成就獎和7項青年科學家獎,以表彰過去十年各國在推進農作物誘變育種及相關生物技術發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國科學家囊括了三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