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同位素的發現標志著物理學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并導致了對原子核更精細的理解。同位素是周期表中某一特定元素的 "版本",其質子數量相同,但中子數量不同,因此質量不同。這些質量上的差異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原子的某些物理特性,例如它們的放射性衰變率,它們在核裂變反應堆中可能的反應途徑,以及更多。
雖然一種元素的大多數同位素具有類似的化學性質,但有一個明顯的例外:氫同位素。地球上的大多數氫原子只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但存在著也有一個中子(氘)或兩個中子(氚)的氫同位素。氘,其重量基本上是 "正常 "氫的兩倍,已經發現了許多實際和科學用途。例如,它可以被用來標記和跟蹤分子,如蛋白質,以研究生化過程。它還可以戰略性地用于藥物中,以降低其代謝率并增加其在體內的半衰期。
氘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存在于半導體電子領域。硅基半導體的表面必須用氫氣進行 "鈍化",以確保硅原子不容易脫落(解吸),從而提高微芯片、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耐久性。然而,通過仍未完全理解的機制,用氘而不是氫進行鈍化會導致解吸概率降低約100倍,這意味著氘可能很快成為電子設備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不幸的是,無論是采購氘還是用它來富集硅表面的現有技術,都非常缺乏能源效率,或者需要非常昂貴的氘氣。
幸運的是,在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NCU),由Takahiro Matsumoto教授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使用稀釋的氘溶液來富集硅表面的節能策略。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材料》上,是與日本原子能機構的Takashi Ohhara博士和京都大學的Yoshihiko Kanemitsu博士合作進行的。
研究人員發現,在納米晶硅(n-Si)的表面可以發生從氫到氘的奇特交換反應。他們用非彈性中子散射法證明了浸沒在含氘溶液中的正硅薄膜的這種反應。這種光譜技術涉及將中子輻照到樣品上,并分析由此產生的原子運動或晶體振動。這些實驗,加上其他光譜學方法和基于量子力學的能量計算,揭示了有利于正硅表面的氫終止點被氘取代的基本機制。交換過程與氫端和氘端正硅的表面振動模式的差異密切相關。"我們在液態下進行的實驗中實現了正硅表面氘原子濃度的四倍增長,"松本博士強調說,"我們還提出了一個正硅的氣相富集協議,根據我們的理論計算,可以將氘的富集率提高15倍。"
這種利用正硅表面的量子效應的創新策略可以為采購和利用氘的新方法鋪平道路。"松本博士總結說:"我們報告的高效氫-氘交換反應可能導致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的和環境友好的氘富集協議,從而導致更持久的半導體技術。
NCU團隊還表示:"從理論上預測,氫氣越重,交換反應的效率就越高。因此,我們可以期待在正硅上更有效地富集氚原子,這導致了凈化氚污染水的可能性。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緊急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希望這項工作的發現能讓我們從更重的氫同位素中獲得更多好處,而不至于對我們的星球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