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開始在戈壁灘建造其第一個地下研究實驗室,以確定該地區未來是否適合對高放射性廢物(HLW)進行地質處置,包括中國51個運行中的核電站產生的乏核燃料。該實驗室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支持下,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而建成的。科學家們將利用該實驗室來描述和評估該地點巖石的地質、水文、地球化學和工程特性。
自1985年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確定一個合適的高放廢物儲存庫的地點,自1999年以來,這些努力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持。"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BRIUG)副所長梁晨說:"安全處置高放射性廢物是中國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任務之一,該研究所正在建設地下研究實驗室。
中國的高放射性廢物處理戰略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驗室研究和初步選址--在2020年完成。第二階段,地下原位測試,將在地下研究實驗室建成后的2021年至2050年進行。最后一個階段--處置設施的建設--計劃在2041年至2050年進行,假設原位測試確認了該地區的適宜性。
作為 IAEA 支持的一部分,在技術合作計劃下,今年早些時候,35 名中國專家和 11 名國際專家參加了為期六周的線上虛擬專家訪問,為支持原位實驗室計劃提供投入、指導和建議。
“地下研究實驗室的建設是地質處置設施科學和工程進步的機會,也是各國可持續能源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子能機構處置小組組長斯特凡·約爾格·邁耶說。“盡管受到大流行的限制,我們還是能夠設計、組織和領導一個創新的虛擬任務,為中國建設這個新的研發設施提供專家協助。”
虛擬任務于 2 月 25 日至 4 月 9 日進行。在一系列 14 次在線互動會議中,專家們審查和評估了地下研究實驗室的建設計劃。他們還審查了為處置設施制定安全案例以及利益相關者參與所做的準備工作。
“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構建地下研究實驗室之前提供巖體特征描述和科學研究方面的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計劃管理官員 Petra Salame 說。“通過這種組織專家團的創新方式,我們能夠召集一支由資深專家組成的團隊,他們討論了中國同行提出的廣泛主題。”
“我們深入討論了不同主題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儲存庫設計到放射性廢物管理,以及它們對當前調查場地屬性的相應要求,”參與審查的瑞士國際專家 Piet Zuidema 說。
涵蓋的廣泛領域導致了與建設相關的建議,但也提供了與建設階段實驗室研發計劃實施相關的指導。
“這個虛擬專家團在今年夏天開始建設地下實驗室非常及時,它為這項工作提供了關鍵支持,”陳說。“為推動中國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