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老撾)的主要主食作物,對糧食安全和就業至關重要。該國80%以上的農民種植水稻,水稻種植面積約占該國耕地面積的60%。然而,老撾的山區地形、季風頻繁的熱帶氣候、土壤侵蝕、合適水稻品種的缺乏加上肥料的使用不足限制了水稻產量,威脅著這個農業社會的生計。由于該國72%的水稻種植面積依賴自然降雨,預計氣候變化狀況下日益多變的降雨模式將對水稻生產產生破壞性影響。
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合作,通過使用核技術(見穩定同位素技術)確定的更佳土壤和養分管理做法,支持老撾農民將水稻產量提高了60%。在農民田間進行的試驗表明,通過優化施用化肥和糞肥,水稻產量從每公頃3.16噸增加到5.1噸。
萬象省薩納卡姆地區的農民Somphet Siphandone說,“我采用這些做法已三年了。”他參與了一個將利用核技術獲得的科學發現付諸實踐的試點項目。“與我們的傳統做法相比,我的產量增加了60%。 我們通過培訓引入了高效和有效的農業技術,它們在我們的田間表現良好。得益于這一計劃,我們的抗氣候能力提高,收成增加。”
通過改良土壤和養分實踐提高水稻產量。
原子能機構通過技術合作計劃培訓研究人員使用氮的穩定同位素氮-15(15N)來量化植物從肥料中吸收的氮數量,然后確定農民在作物生命的不同階段應當施用的肥料的精確數量,以及如何最好地將當地可得的稻草和動物糞便作為養分來源。
根據這些結果,并作為支持的一部分,原子能機構和糧農組織的專家幫助當地專家為農民和與他們協作的農業官員制定了一套“水稻生產導則”(或規程)。該導則提供最佳的土壤和養分管理實踐,系基于使用同位素技術獲得的結果編寫。
為了影響更多的農民和傳播最佳做法,原子能機構與國家農林和農村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利用“水稻生產導則”中所載的信息,為農民編寫了一本易于使用的老撾語小冊子。迄今,來自萬象省四個村莊的57名農民已在這一計劃的試點階段接受了培訓。
“這本農民小冊子載有從準備水稻播種土地直至水稻收獲的一整套技術,”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計劃的土壤科學家Mohammad Zaman說。“這本小冊子是一個工具箱,告訴農民從整地到施肥、雜草管理、昆蟲防治和最后的及時收獲都該怎么做。”
原子能機構專家對研究人員、推廣人員和農業官員進行培訓。(照片來源:M. Zaman/原子能機構)科學
穩定同位素技術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具有相同質子數但不同中子數從而導致不同原子量的原子。例如,氮-15具有與氮-14相同的化學行為,但多了一個中子,因而更重。科學家能夠使用這種同位素來了解肥料氮如何轉變土壤、植物和水系統。
科學家還使用氮-15和碳-13分別示蹤農業中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移動和來源。通過使用氮-15同位素標記肥料,科學家能夠跟蹤氮,并確定肥料氮如何有效地被作物吸收以及在土壤中有多少剩余。碳-13用于確定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移動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