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當今中國女將軍中唯一的院士,院士中唯一的女將軍
1964年10月,羅布泊上空傳來一聲巨響,一朵歷史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讓人們記住了大西北戈壁的一個地方——馬蘭基地,那里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是紹興籍的江南姑娘,卻在新疆大漠扎根了數十年,成為“馬蘭精神”的現實傳承人。
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她主要從事強流脈沖電子束加速器技術研究和研制工作,是中國強流脈沖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脈沖技術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1997年,邱愛慈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兩年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外界形容她為“當今中國女將軍中唯一的院士,院士中唯一的女將軍”。
今年5月,我在西湖邊見到了邱院士。
邱愛慈院士
1941年11月生于浙江紹興。高功率脈沖技術和強流電子束加速器專家。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
主要從事電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改進工作。參加了我國第一臺高阻抗電子束加速器的研發。主持建成了多功能輻射裝置強光一號和緊湊型小焦斑高能X射線裝置劍光一號。主持開拓了極強脈沖電子束的產生、傳輸、診斷及應用的研究方向。推動并主持開展了高功率離子束產生和應用等重要科研項目,取得顯著進展。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功研制低阻抗脈沖 電子束加速器“閃光二號”
電子束加速器是種“既神秘又尋常”的存在。
神秘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子束,是電子在真空中形成的細流。電子束技術可以改變材料和產品的物理、化學、分子和生物學特性,讓它們“物盡其用”。
尋常的——在工業領域,經常能見到電子束加速器的身影,它們的基本使命是完成材料表面固化、電線電纜交聯、醫食藥產品殺菌去污等。
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工作期間,邱院士負責成功研制中國束流最強達1MA的低阻抗脈沖電子束加速器“閃光二號”。由于該項目當時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研制成功,因此邱院士的成功被《人民日報》稱為“我國加速器研制跨入世界行列的標志”。
一般而言,電子束的束流強度越大,電子束加速器的應用上限越高。
“閃光二號”屬于強流脈沖粒子束加速器,能模擬核爆炸輻射環境,在我國國防科研領域長期獨占鰲頭。
邱院士的另一研究方向,高功率脈沖技術也是國防領域的“杠把子”。
雷電屬于高功率脈沖的一種,它是在真空間隙中由于電場作用,從陰極發射出來并加速的電子束流。高功率脈沖技術是脈沖電子束加速器的基礎,它又可以直接產生高功率電磁脈沖,從而破壞電網,造成絕緣閃絡、線路跳閘,嚴重時還會燒毀變壓器。基于高功率脈沖技術還可以轉換產生可控沖擊波,在石化能源尤其是非常規油氣開發中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馬蘭精神”的傳承人
想了解邱院士,首先得讀透“馬蘭精神”。
“馬蘭精神”第一條:艱苦奮斗。在“閃光二號”以前,邱院士參與研制的國內第一臺高阻抗脈沖電子束加速器,叫作“晨光號”。作為她工作生涯的第一個“孩子”,“晨光號”在收尾階段險些“難產”。
“我們在后期調試時總測不到信號,沒有信號就沒法對加速器進行分析,于是一次次拆機器,找問題。”邱院士說,“這不是個小儀器,斷電后要把水線油線拆下來,最后再一一裝回去,這個過程中我設想了多種可能,挨個嘗試,終于找到了癥結。”
調試階段,大部分研究人員都被借調走了,整個研究組從60多個人一下“縮水”至七八人,幾個人加班加點,好幾次下班已是雞鳴時分。
“拆裝設備是最耗時的,但一天找不到原因,我們一天都不能懈怠。”這種團隊齊心協力,大力協同的工作態度,也是“馬蘭精神”的一種體現。
20世紀80年代初,翻開國外文獻,只能找到電子束加速器的原理圖,看得到基本結構,但沒有現成圖紙,就等于缺失了最重要的參數依據。
這個關頭下,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提出要建更大的低阻抗強流脈沖電子束加速器。邱院士站了出來,說“讓我來吧”,并且還將加速器的指標定在即使再過一二十年也不落后的水平。
沒有參照依據,研制過程豈不是難上加難?
“所以就要多實踐,多摸索啊。好在我參與了‘晨光號’的收尾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
兩個孩子都生在杭州、長在杭州
提到大西北,往往是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一派景象?,F在的馬蘭基地生活區儼然是一座微型城市,內部充滿了綠色,各類食品供給豐富,但在過去是很艱苦的,尤其在試驗場區,而研究所在離馬蘭營區還有2小時車程的地方,周圍沒有居民居住。
邱院士說,每年入冬,從10月份開始就吃窖藏菜,主要是土豆、蘿卜、白菜,一直到次年5月份才能見到綠色蔬菜,連奶粉也不好買,所以她的兩個孩子都生在杭州、長在杭州,由她媽媽和姐姐照看。
每年,邱院士只在探親假期間回杭州一趟,忙起來甚至全年都不歸鄉。我問她為什么不跟著回杭州呢?她笑了,說了五個字:“因為工作啊。”
因為工作,她經常往返于大西北、北京、上海、沈陽之間,好在她的適應能力很強,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吹到哪里都能生根發芽。
比如對于吃食,她認為浙菜與西北菜都很好吃,原因是“都能飽腹”。
“這個事情,其實是看個人。有些人愿意多付出一點,不在乎得到多少,他們從付出中收獲幸福,那么本身就也不覺得苦了。”
這樣的無私奉獻、舍棄小我,便是“馬蘭精神”的第二個關鍵。
學生時代
在六公園爬樹、騎三輪車收廢鐵
為什么出生在旖旎江南的她,會有熱血大漠的“馬蘭精神”?
這還得從邱院士的幼年經歷講起。
在她尚未出生時,父親就被日本人殺害了,在她出生后,家中已無男丁,但外公一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他們嘴邊常掛著一句話:“多讀書,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1953年,邱院士小學畢業,來到距紹興60多公里的杭州。那時候杭紹還沒有通鐵路,她就跟著姨媽一家,乘了好幾個小時的擺渡船。
“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杭州也是,但它的格局更大。”沿著錢塘江來到西湖,第一次出遠門的邱院士感覺眼前多了一條路,等待她去探索。
她在浙江省立女子中學(現杭州市十四中)待了6年,從初中到高中。
“我們校園緊挨著六公園,西湖邊的景色時隔多年基本沒變,生態還是那么好。以前我們爬到樹上抓麻雀,現在人們站在樹下看松鼠。”
邱院士還記得曾經的學生生活,“我們去西湖邊春游,去龍井采茶,去錢塘江劃船……那時候的陽光實在和暖。”麻雀要吃糧,女孩子就爬到屋頂上去捉麻雀,一個學校清一色的女學生,彼此都不拘束。
1958年,邱院士上高三了,趕上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于是女學生們又有了“新任務”——到老百姓家里回收廢銅爛鐵。
為了一次性多收點鋼鐵,她們找來三輪車。在那之前,她只看人蹬過,還沒自己試過,但到了車前,她也并不推卻,主動上前嘗試。
“其實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司機,不過是火車司機。因為我們家沒有男孩,總被人看不起,我就想長大了去做男孩子的工作。”邱院士說。
看得出來,敢想敢做,令她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家國情懷,則賦予了她遠赴西北的責任和勇氣。
在她眼中,杭州是一座
創新活力之城、智慧之城
今年5月17日,院士們齊聚西湖大學,邱院士興致非常高。
“西湖大學創造了教學新模式,采用交叉學科授課,為一名學生安排兩名導師,這是很前瞻性的。但我也提出,一所院校的持續發展要有造血工程,要根據國家的重點需求做項目,在國際上奠定地位,這算是我的一點小建議吧。”
由于工作的原因,邱院士常年定居在大西北,但她將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托付”給杭州,“居住在杭州,是很幸福的。這是座創新活力之城,民營企業的成功轉化率很高;這也是座崛起中的智慧城市,信息經濟非常發達。希望未來杭州的長板更長,早日實現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目標。”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楊洋)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注入器建筑取得階段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