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醫療照射的正當性判斷,拒絕過度的醫療放射
醫療放射和酒精一樣,是一把雙刃劍。從骨折到肺部病變、從心臟缺損到腫瘤——放射檢查技術可以說是揭露健康隱患的一大利器;在治療癌癥方面,放射性療法也能派上用場,有時甚至還能治愈某些癌癥。然而,損傷病人的DNA,以至于10-20年后引發癌癥,又是其嚴重的無心之過。
就拿構成全美國3/4輻射暴露(radiation exposure)的CT掃描來說,它的放射性是普通X射線的100-500倍。有人認為美國1.5%的癌癥都是由CT引發的。醫療放射的危害、放射成像的廣泛運用給人們敲響了警鐘。無數專家,包括一些放射科醫師都開始呼吁:讓病人去做放射檢查之前應仔細審度。
醫療照射的正當性判斷
1.醫療照射正當性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醫療照射給患者帶來的利益大于可能引起的輻射危害。
第二個層次:特定目標特定診療程序的正當性。其目的是判斷放射學程序是否能提高診斷或治療水平,或提供受照人員的必要信息。舉例:對于已顯現癥狀的肺部疾病,X射線檢查的利益大于風險,首選的檢查程序是X射線攝影。但是在不具備攝影條件的區域,透視仍可選擇。
第三個層次:個體患者醫療程序的正當性。應核實個體患者診斷所需的信息是否已經存在,擬定檢查是否為最適宜的方法;擬定程序和備選程序的細節及有效性估計等。
(ICRP 103,2007)
2.正當性判斷的要求
2.1 原則要求
在考慮了可供采用的不涉及醫療照射的替代方法的利益和危險之后,僅當通過權衡利弊,證明醫療照射給受照個人或社會所帶來的利益大于可能引起的輻射危害時,該醫療照射才是正當的。
對于復雜的診斷與治療,應注意逐例進行正當性判斷。還應注意根據醫療技術與水平的發展,對過去認為是正當的醫療照射重新進行正當性判斷。
所有新型醫療照射的技術和方法,使用前均應進行正當性判斷。
(GB18871-2002)
2.2 具體要求
(1)放射診斷:應掌握好適應證,正確合理地使用診斷性醫療照射,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衛生部令第46號,2006)
(2)群體檢查:涉及醫療照射的群體檢查的正當性判斷,應考慮通過普查可能查出的疾病、對被查出的疾病進行有效治療的可能性和由于某種疾病得到控制而使公眾所獲得的利益,只有這些受益足以補償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所付出的代價(包括輻射危害)時這種檢查才是正當的。X射線診斷的篩選性普查還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GB18871-2002)
(3)放射治療:應當仔細考慮每一個放射治療程序的正當性,放射治療中患者接受的劑量可能引起的并發癥也是放射治療正當性判斷的不可缺少的部分。(GBZ179-2006)
來源:《輻射安全手冊》
放射性檢查,風險不小
“所有放射成像技術的使用都在增加,但CT仍占絕大多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放射與生物醫學成像專家麗貝卡史密斯-賓德曼醫生說:“很明顯,這屬于濫用。每年都有10%以上的患者接受了大劑量的輻射暴露。” 正確運用醫療放射技術的竅門是權衡利弊。近年來放射成像的應用頻率飛速增長,可惜卻極少有人把這種平衡觀念放在心上。結果,本不必要花的醫療資金被浪費、病人的健康也埋下了隱患。
無論醫生還是病人都有責任認識到醫療放射的利害。醫生在寫檢查單時;病人去接受放射診斷或治療前,都應當三思。
一些最新的放射成像技術尚未被科學的臨床試驗檢驗過,包括利用CT查找冠脈內的鈣沉積——是不是很令人驚訝?這些檢測手段的是否真的有用,還只是猜測。現在廣泛使用的冠脈掃描技術會給人體帶來50-150倍普通X光胸透的輻射劑量。專家預測,在每10萬名接受過該掃描的男性中,會有42人將因此患上癌癥;而女性則更多,約62人。而如果1000個人中本來有420人會患上癌癥,經過心臟掃描檢查后,這個數字會是421。盡管數值差不多,但對那個“1”來說,可是天壤之別。
讓情況變得更為復雜的是,放射劑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不同醫院里、甚至同一醫院的不同時間內進行的相同操作,帶給病人輻射暴露的差別能超過10倍。
盡管輻射需逐漸積累才能最終導致癌癥,可是從沒有人追溯過病人在做新的成像檢查前已經接受多少輻射了。即使被問到以前做過的檢查,目的也只為比較新舊結果,而不是用來估量再次接受檢查的危險系數。
正如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邁克爾.勞爾醫生三年前在《新英格蘭醫學》里所述:“輻射暴露的危險不易被重視是因為每次放射都被當做是獨立的,每次單獨的風險都很低,表面上都測不出來。并且,任何放射引發的癌癥都是多年后才浮出水面,讓人很難跟從前做過的醫學成像檢查聯系起來。”
在廣泛回顧了環境以及其他危險因素與乳腺癌的關系后,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去年發布了一份報告,它指出:唯一有充分證據支持的,能對健康構成威脅的行為是:為停經女性采取激素療法,并同時將其暴露于比普通乳房X光攝影劑量高得多的電離輻射中。
成像檢查有濫用之嫌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由宇宙射線、氡氣和地球上放射性元素構成的背景輻射里,大約每年3毫希(millisievert, 輻射劑量單位)。哈佛健康通訊報道:至1980年,各種新輻射來源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醫療檢測、核電站、放射性沉降物(nuclear fallout)、電視機、電腦顯示器、煙霧探測器和機場安檢——使人們每年接受的輻射量增加了0.5毫希。
但當前的情況是,醫療輻射平均每年在每個人身上增加3毫希的輻射量,已經與背景輻射持平了。(一次乳房X光攝影的輻射劑量為0.7毫希;3D顯影的量加倍。)
這是有因可尋的。私人診所買了昂貴的醫學影像設備,為了賺回成本就必須盡可能多地使用。很多大醫院為了夸耀自己擁有最新最強的診斷能力,即使與其他醫院相距不遠,也要重復購進同樣的設備。開診療單的醫生當然不會被輻射傷害,病人呢,還以為自己大大享受到了現代醫學的優勢。
勞爾醫生在一篇關于心臟檢查的評論文中說:“讓患者做影像檢查的醫師并不會為這些不一定有積極意義的檢查而承擔成本;相反,他們或他們的同事正是靠此服務來拿薪水的。患者也不會抱怨,反正錢是第三方掏的,他們反而會很高興 用最前沿的技術做個徹底的檢查。”
新研究指出,醫學成像的大量應用早就超越了經濟目的。史密斯-賓德曼醫生及同事在6月刊的《美國醫學協會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說:1996-2010年間,6家大型預付型醫療系統(編者注:預付制是指在醫療費用發生之前,醫療保險方按一定的標準將醫療費用預先支付給醫療服務機構。)的成像技術利用率飛速上漲,其中CT掃描的次數上升了2倍,這樣的醫療機構本該有更少的財政激勵,更少鼓勵成像類檢查的。這種增長讓接受高度甚至超高度輻射暴露的病人比從前多了1倍。
研究還指出,至2010年,平均每100名成年患者中有20位曾接受過CT掃描;65-75歲的患者中,每100人里有35位接受過CT檢查;10~20%的接受了常用放射劑量的腦CT掃描的兒童,日后患腦癌或白血病的幾率會增加2倍。史密斯-賓德曼醫生敦促患者參與到是否做成像檢查的決策中來。她說:“患者應該問問醫生‘檢查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嗎?’‘需要馬上做嗎?’”
“法律可以幫助減少——至少監控放射劑量。”她提到加州在7月開始生效的一項新法律:要求記錄每個病人做CT時所用的放射劑量,一旦過量必須立刻上報。
如果這能成為全國性的法律,那么醫生和病人就可以通過電子病歷了解已接受的輻射暴露,盡量不做沒必要的檢查。
放療輻射也需控制
比起成像檢查,放療所用的放射劑量要高得多。人們一早就知道放射療法在對付一種癌癥的同時,也增加了病人在未來患上另一種癌癥的危險。不過醫生認為眼下最重要的是救病人的命,所以冒險是必要的。但去年,國家癌癥研究所和休斯頓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發表的文章指出:在過去5年及以上的時間里,有將近65萬名成年人接受過癌癥治療,有1.5%的人都由于前一次的放療而患上了第二次癌癥。其中超過半數的人前一次得的是乳腺癌或前列腺癌。
同預計的一樣,首次接受癌癥治療時年齡越小,將來得第二次癌癥的風險越大——特別是前一次放療時暴露在最強輻射下的那些器官,最有可能出現癌癥。
近些年來,放射專家為減少非目標器官的輻射暴露可謂費盡了心力。譬如,治療乳腺癌時采用錐形射線可有助于減少因輻射而誘發的第二次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