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十三五”規劃重大基礎項目北京在線同位素分離豐中子束流裝置(BISOL)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采用堆內尺寸表面-電子碰撞混合離子源成功引出20keV的Sn和Rb束流,溫度1800度,強度1E11pps,可用于反應堆內裂變束流的引出。
10月11日下午,原子能院組織專家組對基于反應堆的不穩定核束產生離線模擬樣機進行了現場測試,專家組由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原子能院的四位專家組成。原子能院副院長柳衛平組織并參與了現場測試。
測試專家聽取了離線模擬樣機的總體情況介紹,審核了測試大綱,確認了測試方法,對該離線離子源樣機進行了現場測試。測試結果為:束流能量20keV,總束流強度8.4E11pps,傳輸效率達95.2%。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測試結果達到了任務書中的各項指標要求。
基于反應堆的不穩定核束產生技術是BISOL項目的核心技術之一,需要解決空間尺寸受限、大功率熱量輻射散熱、高溫條件下高壓特性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本次測試離線模擬了在1:1反應堆孔道尺寸條件下,實現離子束的產生、熱量釋放以及離子束在有限空間內聚焦及傳輸,驗證了基于反應堆的離子束產生及傳輸技術的可行性,為將來BISOL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北京在線同位素分離豐中子束流裝置(BISOL)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項目之一,其建成后將可成為世界最高水平的不穩定核束裝置,有望在滴線區新物理、鐵以上重元素的天體合成過程、超重穩定島核素合成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上起到引領作用,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國際核物理基礎研究中心。
鑒于BISOL項目個別關鍵技術工程應用案例較少等原因,需對BISOL裝置開展技術驗證、工藝研究驗證等關鍵技術研究,以有效降低BISOL裝置工程建設的風險。在中核集團自主研發項目支持下,原子能院開展了BISOL裝置工程前期的分析論證和推演研究,包括完善細化總體方案設計、對關鍵技術進行實驗驗證,提高技術成熟度、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等。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