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中國要不要投資幾千億元建造下一代巨型加速器?這一爭論已多年,最近因為自媒體文章《楊振寧的最后一戰》,爭論進入大眾視野,出現了一些針鋒相對的聲音。
公眾對科學爭議通常“一臉蒙”,要厘清晦澀術語,沒有科學家幫助不大可能。“科學架”之所以難得,它不但可以幫助科學決策,也有助于公眾理解科學問題和決策。比如“巨型加速器”,一般人不懂,但說幾十上百個億建一個超級機器,一般人就有了興趣。
事實上,從1957年開始,中國就在籌劃自己的高能加速器,各種原因,直到1977年,科學院才決定上馬,目標“1987年底建成質子加速器”,代號“八七工程”,預算10億元。
當時中美簽署了《高能物理合作協議》,兩國科學界交流頻繁,楊振寧、李政道等一批海外科學家對此都有不同意見。李政道傾向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楊振寧則在1978年提出:“大加速器30年內對農業的影響很小,對工業和國防的影響也不太大……即使造成功大加速器,能否做第一流和第二流的實驗、實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估計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李政道、袁家騮、吳健雄聯名寫信給中國科學院,建議改成正負電子對撞機。李政道后來說,蘇聯、歐洲、日本都曾花了很大精力、投了不少錢造出加速器,卻做不出什么重大成果。
1980年1月,廣州召開的粒子物理會議上,42名海外華裔物理學家聯名支持建加速器;楊振寧沒有參與聯名,為此受到責難,他寫了一封公開信解釋:“……我不能無愧于心地簽字,因為我知道需要的不是我的簽字,而是中國人民的簽字。“
1981年1月10日,聶華桐教授牽頭14位美籍華人科學家給國家領導人寫信,他們認為建造質子加速器耗資大,技術水平只相當于國際上50年代末的水平,沒有明確的物理目標,做出有意義研究成果的可能性十分渺茫。這封信引起了重視。
此后,“八七工程”停止。李政道和他的朋友、美國科學家潘諾夫斯基再次建議,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只需3000萬美元,用處很大。這件事很快敲定了,代號8312工程。在設計過程中,根據李政道的建議,在對撞機上增加了項目,既能做基礎研究,又能做應用研究,節約了10年時間和大筆經費。楊振寧得知“一機兩用”后也不再反對,公開表示希望正負電子對撞機盡快搞上去。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后,在科學和國民經濟方面效益很大,為中國爭得了高能物理領域的一席之地,成為科學決策的典范。
回望半個多世紀的建造歷程,一般人可能看不懂高能加速、質子加速、正負對撞機這樣的術語,但一般人看得懂一路走來各種“吵”。科學家們各有各的意見,但大都能將自己意見坦誠相告,卻無意氣用事,只是君子之爭,理性之爭。從種種激烈的爭論中,能看到科學家們對國家、對人民、對學術的高度責任感。
何為“科學架”?這種責任感是定義之一,在這一定義之內,當然吵得越高級、越激烈,越有利于決策。
正如中科院辦公廳原副主任、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柳懷祖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親歷記》中所說,“這樣大的項目,我想還是需要從各方面充分論證,反復論證,尤其物理上必須論證透。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可以集中力量辦些大事的,但必須選準,準是關鍵,選準是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因為是人民的錢啊。”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楊洋)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注入器建筑取得階段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