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排入海將隨洋流擴散。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資深核能專家伯尼(Shaun Burnie)13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短期內會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影響捕撈漁獲物的食品安全,而核污水大規模排放至海洋前所未有。因此,在將核污水徹底無害化處理前,應阻止以任何形式排污入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生物。
伯尼說,福島縣各個小區,包括當地漁業,首當其沖,同時,放射性物質將通過洋流擴散,海洋里的植物會吸收輻射,并通過食物鏈影響海洋其它生物和海洋生態環境。
伯尼指出,輻射超目標魚類一再被捕獲,令人擔憂,日本政府決定將要排放到大海的多種放射性核素,從種類到性質來說更復雜,放射性物質半衰期更長,且都有可能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DNA造成損害。
專家指出,核廢水中的銫134、銫137半衰期長達30年,300年生態才會回復。研究顯示,目前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存儲的超過123萬噸具有放射性污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鍶90(Sr-90),放射性氚(超重水),碳14(C-14)以及其它放射性物質,如碘129(I-129)和鈷16(Co-16)。
伯尼說,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多核素去除裝置”不能去除放射性氚或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鍶90、碘129和鈷16。這些物質會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累積,并有可能已通過食物鏈回到陸地上的人類小區,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
伯尼還表示,核素質量較輕的放射性氚,將有可能影響海洋較上層的生物,而較重的鍶等,就有機會影響深海底棲類及海草等海洋生態,長期來說,對生物的變異也令人擔憂。
包括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內,日本福島縣漁業聯合會、日本核能市民委員會、日本核能信息中心(CNIC)以及日本國內廣泛的民意都反對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他呼吁國際社會更多的國家與團體站出來,從人類社會及海洋生態安全出發,反對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
不過島內旅日工科人士、曾親身進入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張郁婕表示,這些接觸到廠房內部冷卻凝固后熔融燃料棒的水,因為含有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會先送到“銫吸附裝置”除去銫和鍶,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鹽分,變成“鍶處理水”,再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去除63種放射性核種中的62種放射性核種,唯一去除不了的就是氚。
張郁婕指出,經過一連串除放射性核種凈化處理的“含氚處理水”,有效輻射劑量已低于日本的國家標準每年1毫西弗,也低于日本政府訂定的“告示濃度限度比”,按照法規,可以釋放到自然環境之中。氚是水中本來就有的天然放射性物質,通過日常飲水人體也會有氚。
日本再為排放核污水入海開脫:否認有害、避談賠償
日本福島核廢水再次“意外泄漏”,核廢水處理為何這么難?
出動100多艘漁船 韓團體示威反對日核污水排海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