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中船重工集團是國內已經有2艘滑躍航母在手的實力單位,也是目前唯一的核潛艇研制生產單位的上級,也必然是未來中國海洋核動力船舶和核動力航母的研發生產單位之一。具體設計單位則為其下屬的71X研究所!中船重工屢次展出4種核動力平臺和船舶的模型,包括3萬噸級海洋核動力平臺,可下潛式海洋核動力平臺,大型核動力保障船和核動力破冰船!給人感覺中船重工要搞新的全核艦隊!
筆者認為,“全核艦隊”并不是全新事物,美國早在60年前就已實現。1963年5月,由“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導彈驅逐艦領艦組成的全核動力水面艦艇編隊,展開環球巡航任務,途中不進行任何加油和再補給作業,歷時64天繞地球一周,總航程3萬多海里,盡顯核動力水面艦船的超級續航力。“企業”號上的艦員還擺拍了E=mc²的造型,代表了核動力的無限輸出能力。
美國人搞全核艦隊的年代,全球對核動力還沒有太大的顧慮,但當時的核動力技術并不成熟,后續副作用很大。因此到目前,美國海軍除了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外,已經淘汰了所有的其他類型的核動力船舶,連核動力破冰船都沒有。
但是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進入新世紀以來,船舶核技術的水平已經比60年前大為成熟,船舶核動力的使用成本大大下降。而安全性和后續處置能力也有了本質性的提高。無論中美,現在的航母本身和護航的驅逐艦噸位越來越大,航母已經超越10萬噸,驅逐艦也超過了1萬噸,日常燃油消耗巨大!因此中美海軍都在考慮今后實現遠洋艦隊全核化。
那么為何中船的4種方案,到現在最多只可能落實了一種,就是水上漂浮核電站項目呢?筆者認為,這可能需要從這些方案反應堆本身的設計指標找原因!
根據中船公布的數據,漂浮核電站采取雙堆并聯,單堆功率100兆瓦,雙堆就是200兆瓦,每小時可附帶產淡水120噸。200兆瓦,就是20萬千瓦,換算成馬力,1千瓦等于1.36馬力,20萬千瓦等于27.2萬馬力。有人說了,小鷹號也不過28萬馬力,尼米茲級也不過29萬馬力,這個漂浮核電站的27.2馬力,差不多能給7萬噸級的國產核動力航母用了。
實際上這個說法有個很大的問題。沒有嚴格區分這些反應堆的熱功率和輸出功率的區別。所謂小鷹級和尼米茲級的28萬左右的馬力,是軸功率,而不是鍋爐或者反應堆的熱功率。實際上反應堆的熱功率是遠遠大于輸出功率的,輸出功率又分為推動航母前進的軸功率和用于發電的功率,是兩者的之和。
比如福特級上的單個A1B先進反應堆,單臺熱輸出功率已經接近20萬千瓦,雙臺就是40萬千瓦,一半用來發電,一半用來推進。而這種新型反應堆的真實熱功率已經在單臺600兆瓦以上!
中船重工的漂浮核電站的2臺并聯堆,若單臺輸出功率是10兆瓦,那么屬于2臺加起來勉強可以給7萬噸航母當動力,但是性能只有福特級A1B隊的一半。若是單臺熱功率才100兆瓦,那么干脆就不能給航母用了,屬于單機動力遠遠不達標。這套方案也許本來就不是為國產航母準備的,航母專用堆比這個功率要大的多。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