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據清代以來的文獻記載,明軍將領楊展在岷江伏擊了大西軍領袖張獻忠的船隊,張獻忠大敗后,留下了“千船沉銀”的寶藏傳說。
重達16斤的“蜀世子寶”
“江口沉銀”遺址一期考古于2017年啟動,共出水文物3萬余件,證實了“江口沉銀”的傳說。二期考古2018年啟動,探測面積是2017年初首次探測試驗面積的數十倍。探測團隊先后兩次助力江口考古探測,繪制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遺址第二期考古發掘區的古河道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江口沉銀”遺址三期考古從2020年1月10日開始,共發掘文物10000余件,最重要的發現為一枚重約16斤的金印“蜀世子寶”。在本期探測工作中,由電子科技大學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探測團隊成功繪制出了覆蓋70余萬平方米的“江口沉銀”全域“藏寶概要圖”,超過第二期探測面積7倍,實現了全區河床基巖的三維形態探測與建模,獲得了全區的河道特征概要圖。
全域探測覆蓋70多萬平方米,囊括整個“沉銀”遺址區域
2017年和2018年,聯合探測團隊先后兩次助力江口考古探測。在二期考古發掘中,團隊就繪制出了一幅覆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為“江口沉銀”遺址第二期考古發掘區的古河道準確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所謂“3D藏寶圖”并非是一張常見的平面地圖,而是基于多種電子信息探測手段繪制的考古區三維綜合掃描影像。
由于在前兩期科技考古工作中奠定的堅實基礎,探測團隊這一次制定了探測范圍更大、考古研究信息更為豐富的第三期考古探測工作計劃。團隊技術負責人、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軍博士表示,“在前兩次水下探測的技術積累和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更為高效和可靠的技術工作方案。”
就探測范圍而言,這次探測了包括岷江主干道、上游正南江與府南河在內的幾乎整個“江口沉銀”遺址區。探測區域北至府南河的府河大橋附近,南至岷江主河道的岷江大橋附近,覆蓋面積約70多萬平方米,是第二期探測面積的7倍多。
在本期探測工作中,團隊根據研究對象的尺度差異,設置了不同的測線間距。其中,在第三期圍堰區外圍采用50米左右的線間距,實現了全區河床基巖的三維形態探測與建模,獲得了全區的河道特征概要圖。
與此同時,在第三期的考古發掘區采用10米間距布置水上電法探測工作,完成了文物富集有利區段的精細結構探測。在有利于文物富集的重點區段,利用高密度布置(2米間距)的頻率域電磁剖面法與地磁法開展了金屬文物的無損檢測工作,通過電磁與地磁的響應特征分析,為后續的考古發掘提供了判斷依據。
精準高效揭開古河道的秘密, 精準定位“沉銀有利儲集區”
在二期考古探測中,該團隊就已經確定了“沉銀”遺址區一部分河道基巖的結構特征和深泓線(又稱溪線,即沿河流方向最大水深處的連線,沿此線的剖面為河流的縱剖面)分布的準確位置。而在本期探測工作中,團隊要進一步摸清遺址區全域的岷江河道基巖結構特征和與之相關的藏寶圖概要信息。在70多天的努力探測中,他們一邊觀測和采集各種數據,一邊分析和處理相關資料,從而使寶藏信息概要圖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逐漸地展示在了團隊面前。
隨著整體探測工作的推進,覆蓋整個“沉銀遺址區”的河床基巖結構“概要圖”不斷得到完善。這為將來的科學數據分析和考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其中也包括了本期考古發掘中的“沉銀有利儲集區”。
周軍說:“通過水上電阻率成像法,我們找到了一處倒坡結構特征極為明顯的區域,并判斷這里是一個重要的‘沉銀有利儲集區’,同時,用頻率域電磁法和高精度磁法探測也進一步佐證了該區域在第三期考古發掘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做精做深摸清水下考古規律,讓電子信息技術綻放異彩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是本次科技考古工作中地質與地球物理技術的重要支撐單位。中心主任李文昌教授表示,在這次調查中,團隊把地質調查中的多源地球物理信息處理解釋方法應用到科學考古中,拓展了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同時也體現了服務于社會公益性事業的天然職責!” “內陸淺水域的探測工作有它的特殊性,面對復雜的兩棲工作環境,我們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術,這些新思路和方法技術在類似環境中的地下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推廣價值。”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胡光岷教授表示,團隊將進一步總結經驗,開創“電子信息+考古”的新局面,讓“給大地做CT”變得更加簡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