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是如何、為何被制造出來?又如何流傳下來變成現在的狀態?在藝術史上有多個名畫懸案,可能涉及畫中有畫,又或涉及后人加工修補。
隨著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利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再結合專家的偵查,讓多個藝術史上極具爭議的名畫背后的秘聞漸漸為人們所了解。
近日,中國臺灣奇美博物館推出了全新線上常設展覽“窺物志”,結合科學檢測及藝術史,讓大家一窺爭議名畫背后的秘密。
奇美博物館近日推出了全新網上常設展——“窺物志: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精選具有議題價值的畫作研究案例,從無損檢測光學技術和顏料材質兩個角度,向大家剖析了如何以科學檢測的方法了解畫作的形成和流傳過程,展覽更以十九世紀法國畫家Louis Emile Adan的《暮秋》、十七世紀畫家Jan Brueghel the Younger的《風車前的旅人》等數幅名畫為案例,從“畫中有畫”、“如何分辨畫家自己創作和修改過程”、“再現消失或變質的元素”、“畫作為什么有許多版本”等議題,讓大家了解最近的藝術研究歷程和成果,該常設展亦會成為臺灣第一個以畫作檢測結合藝術史研究的線上知識型資料庫。
據媒體報道,館方為了深入了解藏品,自2011年起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合作,針對畫作的作者、風格、圖像等實行計劃研究,并陸續引進各類先進的檢測儀器,通過藝術史的探究與科學檢測相互配合,進一步獲得更多有關作品的信息,除了借此評估出最適用的文物保存修復方式,同時亦能將成果內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
近年來,光學檢測技術日趨進步,已先后有多幅頗具爭議的名畫在這些先進技術的幫助下得到更多解讀。例如對于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蒙娜麗莎》(Mona Lisa),2020年科學家Pascal Cotte利用自己發明的新型多光譜相機,通過高靈敏度技術放大畫作的細節,結合紅外線攝影和紅外線反射成像技術,發現《蒙娜麗莎》的額頭和手上有打孔痕跡,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顯示出一幅前所未見的草稿,這一發現表明達芬奇在繪制這幅著名畫作之前在畫布上進行了初步的素描。
Pascal Cotte利用多種無損檢測技術檢測名畫《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