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低潮時可以看到沿岸地下水的排放,如小溪流入海洋,如瓦胡島上的這個海灘。一項全球評估發現,地下水排放在海洋化學中的作用比人們想象的要重要。
看不見的地下水沿著全世界的海岸線滲入海洋。科學家們傾向于忽略其對海洋化學的貢獻,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從河流和溪流進入海洋的大量水和溶解物質上,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下水的排放比以前想象的要重要。
這項新發現于1月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以及對地球氣候歷史的同位素記錄的解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作者金伯利·梅菲爾德(Kimberley Mayfield)說:“要描述地下水的排放量確實很困難,因此一直是全球循環建模的目的。”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實現這一目標。”
研究人員關注了五個關鍵元素-鋰,鎂,鈣,鍶和鋇-測量了全球20個地點的沿海地下水中的濃度和同位素比,并使用了以前從其他地點獲得的數據。
梅菲爾德解釋說:“這些元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來自巖石的風化作用,而硅酸鹽巖石的風化作用則需要長時間從大氣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共同作者阿迪娜·佩坦(Adina Paytan)說,地下水是海洋輸入的重要來源,但由于看不見且難以測量,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佩坦說:“這是對其中大多數元素的地下水排放量的首次全球評估。” “這些信息有助于我們了解巖石的風化與氣候之間的關系,不僅在現在而且在過去。”
該研究估計,根據最新的全球地下水通量估算值,這些元素從地下水進入海洋的數量至少占河流貢獻量的5%,最高可達16%。結果還表明,地下水排放的同位素組成可能與河流不同。
梅菲爾德說:“地下水排放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沿海地質,而河水受大陸內部的影響更大。”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地下水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我們有了如此龐大的數據集,人們可以通過更多采樣不斷改善它,并開發出更好的全球地下水排放模型。”
日本再為排放核污水入海開脫:否認有害、避談賠償
日本福島核廢水再次“意外泄漏”,核廢水處理為何這么難?
出動100多艘漁船 韓團體示威反對日核污水排海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