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司旗下中聯公司納稅在雄縣排名第一,公司地處的雄縣位于目前國家規劃的雄安新區內。中廣核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劍鋒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近年來發展速度極快,也見證了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高速發展。未來,中廣核技將繼續推動中國核技術應用領域的產業化發展,努力成為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培育2萬億藍海市場
從GDP比例來看,我國核技術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不足0.5%,對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1.7%~3.7%的比例,將有兩萬億的發展空間。而兩萬億的市場空間,則由若干個細分市場累積而成。
張劍鋒介紹,改性高新材料市場空間將近2000億元,核醫學也是以數百億元來計算。傳統工業加速器雖然市場空間不是特別大,但它可以引領行業進入全新應用領域,其中有多個領域的市場空間都不亞于改性高新材料和核醫學。
“核技術應用領域非常多,不同領域的產業化時間和產業化程度并不一樣。”張劍鋒表示,多年來,中廣核技致力于推動中國核技術應用領域的產業化工作,努力成為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以輪胎預硫化為例。“國外大型輪胎廠很多都已采用加速器輻射預硫化的技術,但在國內幾乎沒有。”張劍鋒介紹,中廣核技已經取得輪胎預硫化領域的實質性突破,目前正在積極考慮用不同的商業模式來延伸上下游環節,實現產業化。
工業廢水處理對很多國家都是一個嚴峻挑戰。目前,中廣核技建設運營的位于浙江金華的中國首個電子束輻照處理工業廢水示范工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電子束輻照處理廢水產業化的項目。
張劍鋒表示,核技術應用正逐漸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更多領域,隨著每一個新應用的產業化突破和市場積累,最終將使我國核技術產業逐步向兩萬億元的市場目標邁進。
打造核技術應用產業鏈
圍繞核技術應用領域,外延式并購核技術應用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再以資源整合的方式,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上下游協同發展,最終轉化為內生發展力量,是中廣核技目前的主要發展模式。
張劍鋒表示,“在并購標的的選擇上,我們主要瞄準市場化程度高的領域,選擇其中潛力好、發展空間大、利潤前景好,在該細分市場中領先的優質企業實施收購,繼而達到對細分市場的絕對優勢。”
“一連串的收購使原來在各個細分領域領先的企業,集中到中廣核技旗下,最終形成統一高效的行業高端產業鏈。”張劍鋒向記者舉例,大型軍用船舶所用的電線電纜是要求最高的,其使用的輻照交聯電纜料現在由中廣核技旗下位于雄安新區的河北中聯公司生產,加工成電纜半成品后,又運到同屬中廣核技旗下的常州金沃公司進行輻照交聯,提高電纜的各種性能。而輻照交聯用的工業電子加速器,現在中國約2/3的市場為中廣核技所占有。
按照中廣核技的發展構思,高端產業鏈布局完成之后,公司將著力打造中國領先的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平臺,使各個企業共享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享科研力量,將優質產品快速推向市場,加速實現細分領域產業化。
“中廣核技在自身獲得穩定發展的同時,也將反哺行業成長,帶領行業完成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產業升級。”張劍鋒表示。
混改激活創造力
張劍鋒介紹,傳統的國企實力雄厚,資源強大,但在市場化機制上不如民企靈活高效。反之,民企在市場化機制上有優勢,但是資金實力和資源獲取上則有明顯短板。
張劍鋒認為,正是因為民企和國企這種二元化的結構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導致核技術應用中諸多在國外應用的新領域,在中國遲遲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有沒有這樣一種模式,能夠將兩者整合,互為補充,互為借力,實現共同的大發展?
“‘央企資源+民企活力’的混改模式可實現共贏。”在張劍鋒看來,中廣核技的核心邏輯就是通過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將國企的資源優勢和民企的市場化優勢結合起來,克服單純國企和單純民企的不足,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活力。
張劍鋒分析,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之所以落后于發達國家,一方面是民企沒有實力去負擔研發、市場推廣和產業化等成本,另一方面民企也擔心“為他人做嫁衣”,沒有動力去推動新應用的發展。
比如,輪胎預硫化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已經很成熟,技術風險可控,且經濟性、先進性也具有優勢,但中國過去一直沒有啟動,直到中廣核技整合相關資源,攻克技術難關,情況才開始改觀。
此外,張劍鋒向記者介紹,原來國內工業加速器領域主要有3家企業,如今兩家在中廣核技旗下,分別是中廣核達勝及中科海維。在收購之前,它們因產品類型部分重疊會有價格競爭,在被收購之后,兩家公司在一年半之內實現完全整合,業務協同,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三兄弟各自拿起一根筷子,一下子就將它折斷了。后來,他們接過一捆筷子,誰都折不斷。”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劍鋒用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說出了央企與民企協同發展、形成合力的見解。(完)
超過2500萬英鎊投資于威爾士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診斷設備
美國能源部將提供 200 萬美元用于加速評估用于臨床前和臨床醫學試驗的新型醫學相關同位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