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張劍鋒依舊奔波于中國各城市之間,一如四年前的2013年,當年張劍鋒34歲,用一年時間,便讓一家嚴重虧損的企業起死回生,之后又用了三年時間使公司成為行業龍頭并推向資本市場。
臨危受命
中國廣核集團經過多年的調研醞釀,于2011年斥資5000萬成立中廣核核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簡稱核技術公司),開始試水除發電業務以外的新的發展極。參照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其生產總值占GDP比重達1.7%-3.7%,對比之下我國還不足0.5%,未來將有兩萬億藍海市場空間。
然而,缺乏基礎的核技術公司起步困難重重。截止2012年底,公司營收才800多萬元,虧損卻高達1500多萬元,近兩年時間過去了,業務基本沒有得到有效開展,團隊流失嚴重。
“2012年11月的一個晚上,我接到集團領導的電話。”張劍鋒回憶,“描述了核技術公司當時面臨的困境,以及更換管理層的打算,希望我過來主持工作。”最打動張劍鋒的是中廣核集團決策層的決心和信任,“首先,他們并不是只想嘗試,而是渴望在做好核電板塊之外,再造一個‘巨無霸’的產業,這對我的信心很重要;其次,中廣核集團具備的品牌、市場等資源,可以支持我們迅速地做起來,并能夠長遠地做下去;同時對我充分授權,給予我非常大的信任和支持。”
接到電話的那段時間,張劍鋒擔任美亞電力副總經理(后來在香港主板IPO完成后更名為中廣核新能源),主要負責IPO工作,籌劃公司在香港上市。離開一家中廣核集團以十億多美元收購不久的準上市公司,而赴任一家新設立不久、前途未卜的虧損企業,張劍鋒的內心也有過掙扎。“后來想通了,與在前人的基礎上錦上添花相比,從頭開始創業,做大做強一家企業,更有意義,也是人生難得的機遇與挑戰。”2012年12月,張劍鋒正式加入核技術公司,擔任總經理。
“作為公司一把手,這次選擇既不同于以前在摩根大通、普華永道、安達信等專業機構做某一部分專業工作,也不同于在中廣核集團資本運營部分管某一塊資本運營工作,現在是要全盤考慮,公司戰略、業務布局、投資并購、公司管控、資源整合,大小事務都要協調。”張劍鋒向記者坦言。
“客觀來說,壓力最大的還是怎么打開局面、做出業績。這種壓力不僅來自集團下達的考核指標,更多的是害怕辜負大家的信任,害怕虧待了與自己一同并肩作戰的團隊,害怕如果做不出業績讓所有人失望。”
改革 加速跑
在張劍鋒看來,此前經營困難主要是路線不清晰、戰略方向不明確、執行力不足導致,公司必須重新探索發展方向和路徑。“在核技術應用市場中,既有高度壟斷的、封閉的區域,也有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相對開放的區域。我們作為后來者,短時間內還不具備跟老牌企業在壟斷市場區域進行直面競爭的實力,必須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進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才有可能搶得市場份額。”
所謂“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正是張劍鋒后來重點打造的,以電子加速器制造、輻照加工及改性高分子材料三個細分市場為核心的高端產業鏈。
投行背景出身的張劍鋒認為,實現起步和擴張的市場化路徑,首選是收購核技術應用市場的優質民企,“民企被收購過來后采取混合所有制經營,既要保留其市場化優勢,又要結合中廣核的央企資源優勢。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市場要求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
對張劍鋒和他帶領的團隊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算是一次全新的“創業”。張劍鋒幾乎成為公司頭號“業務員”,沖鋒在最前線。他透露,晚上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是經常的事。業務最忙的一段時間,往返于北京、深圳、蘇州、成都、南京和上海等近20個城市,每天不是在談判桌上就是在飛機上。在去機場的路上召開電話會議,也是家常便飯。
終于,首戰告捷。2013年6月,與沃爾核材(4.66 -0.43%,診股)合資成立深圳中廣核沃爾輻照技術有限公司,隨后在篩選了上百個項目之后,又成功收購了江蘇中科海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德爾泰投資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分布在輻照加工、電子加速器和高新核材料三個細分領域,張劍鋒在核技術應用產業上的布局漸漸清晰,露出雛形。
良好的發展勢頭一發而不可收,張劍鋒帶領團隊接連完成十余個并購項目。此前已收購的項目,其自身效益增長也遠超預期。
資料顯示,核技術公司營收在2013年至2016年呈幾何級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0%。截止2016年底,公司實現營收30.23億元,實現凈利潤3.12億元。同時,公司也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電子加速器制造商、最大的加速器輻照加工運營商、最大的高端線纜材料制造商,改性工程塑料也位于市場第一方陣,還積極布局核醫學、輻照新應用等新興領域。
張劍鋒坦言,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來自于如何促成民營企業家放棄自己“大當家”的身份,以“小股東”身份跟著核技術公司干
超過2500萬英鎊投資于威爾士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診斷設備
美國能源部將提供 200 萬美元用于加速評估用于臨床前和臨床醫學試驗的新型醫學相關同位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