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志發表了日本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在福島核電廠核泄漏事故后,生活在關東地區北部蒼鷹的繁殖成功率正在下降,顯示出放射性污染物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
由于公眾對核技術知之甚少,提起“核”,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核輻射、核泄漏這些低概率的“核事故”帶給人類的危害,對“核”的認識也一直都是兩個詞:一是恐怖,二是神秘。
“其實核技術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工農業、醫療、地質等領域業績非凡。”理論物理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副教授郭志輝說。
一面是無處不在的“核輻射”,一面是業績非凡的“核技術”,讓我們跟隨專家,追尋“核”與你我的關系。
業績非凡的“核技術”
“了解核技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放射性。”郭志輝指出,核技術的“核”指的就是化學元素的原子核,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構成。有一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穩定,可以輻射出很高能量的質子、中子、電子或者光子等等,這些粒子可能脫離原子核而放射出去,從而形成我們熟知的各種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x射線、γ射線等,這就是“放射性”。
郭志輝介紹,放射性射線能夠穿透普通光線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并且與被輻射物質發生物理、化學或生物效應。
醫學領域是放射性藥物與核技術應用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發達國家中,放射性診療在整個衛生支出中占10%以上。
人們研制了放射性藥物,進行“放射性示蹤”。郭志輝解釋,“放射性示蹤”,其實就是我們經常在醫院聽到的“造影”。由于任何一種放射性核素從不穩定到穩定都要經歷一個衰變期,不同核素衰變類型不同,有特定的半衰期和衰變能量,因此對于放射性的檢測和追蹤也較為容易。“X光機、CT、γ相機等醫學設施都使用了‘放射性示蹤’。”
“我們在醫院做胃部造影時,喝下的硫酸鋇就屬于放射性藥物,它在胃部聚集,通過X射線檢測就可以判斷胃部是否存在病變。此外,進行CT檢查前也會服用放射性藥品。”郭志輝說。
“放射性示蹤”在工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據介紹,應用放射性核素硫—35做成示蹤劑,注入油井,打一些檢測井進行檢測,就可以知道地下的油水分布情況。
此外,在考古領域,應用放射性核素碳—14測年;在食品工業領域,利用輻照技術為食品保藏與滅菌等,都已經非常普遍。
無處不在的“核輻射”
“應用廣泛、業績非凡也意味著核輻射的無處不在。”河北省國防科技工業局(河北省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專家周海煥介紹,輻射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以來,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天然輻射的照射中。
據了解,天然輻射的第一類來源是宇宙外層空間發射的α、γ等高能射線,第二類來源是土壤、巖石中含有的鈾、釷等放射性物質。這些天然輻射被稱為本底輻射。此外,人還自覺地接受著額外的人工輻射,比如坐飛機、去醫院做CT檢查等。
不僅如此,人體本身也是輻射源,人體內部都有天然性放射性元素鉀—40,放射β、γ射線,這些射線一半被人體吸收,一半向外輻射。
周海煥介紹,輻射劑量的單位是希沃特(有效輻射當量劑量的單位,記作Sv),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能量記為1希沃特。
有數據顯示,地球上每人每年平均受到天然輻射的劑量約2.4毫希沃特(1希沃特=1000毫希沃特),受人工放射性核素影響的輻射劑量為0.01毫希沃特。乘飛機每小時輻射量為0.005毫希沃特;每次X光檢查的輻射量為0.2—2毫希沃特。如果做胃部造影,喝下硫酸鋇后進行透射,所受的輻射劑量為5到15毫希沃特。
“只有過量的輻射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周海煥介紹,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人本體的傷害,比如高強輻射會造成血液病變、皮膚燒傷和致死等;另一種是輻射會造成人的遺傳基因發生變異,影響下一代健康。
據了解,人體一次受到250毫希沃特以下的核輻射照射不會發生損傷;當劑量在250到500毫希沃特時,可能引起血液變化,但無嚴重傷害;當劑量超過4000毫希沃特,在沒有醫學監護的情況下,有50%的死亡率;超過6000毫希沃特時,則可能致命。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有害輻射?周海煥介紹,在防止輻射方面,應該區分外照射和內照射。
所謂外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在生物體外,使生物受到來自外部射線的照射。對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大人與放射源的距離、縮短在放射性區域停留時間、采用屏蔽技術等,常用的屏蔽材料有混凝土、鐵、鉛。內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內產生的照射,要減少內照射需要盡量不讓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如進入放射性工作區穿特制的連體服,強放射性物質的操作要在熱室中進行等。
周海煥介紹,雖然核輻射處處存在,但實際上國內外所發生的放射性傷害,主要是急性的放射性事故。比如放射源被盜、丟失,輻照設備操作失誤等。
安全高效的“核電廠”
除了核輻射,核能是人類應用核技術的另一個重點領域。
郭志輝介紹,核能俗稱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質子)重新分配和組合時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類是裂變能,一類是聚變能,兩種類型都會帶來巨大的威力。
核能是目前能取代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潔的能源之一。據介紹,1公斤鈾核裂變釋放的能量,約等于2700噸標準煤燃燒所放出的化學能,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更巨大。
雖然核能效率很高,但人們對核電廠的安全更為關心。
“核燃料鈾化合物在鏈式裂變釋放熱量的同時,會伴隨著中子和α、β和γ射線。”周海煥指出,為了避免輻射傷害,核電廠的關鍵部位核反應堆內外都建有多重保障系統,包括核燃料元件的包殼、壓力容器和安全殼等。
首先是包殼。周海煥說,核燃料被制成顆粒狀,封閉填充在包殼內,構成燃料棒。包殼材料要求耐高溫高壓、耐腐蝕,破損率萬分之一。
其次是壓力容器。燃料棒密閉后按一定規律排列在一起,構成燃料組件,放在壓力容器內。“壓力容器是反應堆的心臟,要求強度大、抗腐蝕,保證絕對沒有裂縫和泄漏。”
第三重保障體系就是安全殼。保證反應堆在一個密閉的體系里運行,安全殼要求能耐3—4個大氣壓,能承受颶風、地震和來自內部或外部飛射物與飛機墜落的襲擊。
此外,核反應堆內還設有空氣凈化、噴淋水和消除氫氣等系統,能夠防止氫氣爆炸、阻止放射性核素外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周海煥介紹,核電站對放射性的檢測是非常嚴格的,在核電廠內裝有許多監測頭,在核電廠外的幾千米甚至幾十千米范圍內,也設有許多輻射監測點。此外,還有檢測車、監測船和飛機航測做流動巡回檢測,取樣分析空氣、水、土壤中的放射性濃度,以及糧食、牛奶和海產品中的放射性水平。
輻射是一種自然現象,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天然輻射的照射中
“可以說沒有什么物質能夠像放射性一樣被靈敏地捕捉。放射性一旦超標,儀器會自動報警。”周海煥說。
根據對現有核電站的監測,核電站周圍增加的核輻射劑量只在幾個微希沃特(1毫希沃特=1000微希沃特)水平,不到天然本底輻射的百分之一。比如中國秦山核電站對周邊環境的輻射劑量率小于10微希沃特/年,而秦山地區天然本底輻射為2.4毫希沃特/年。
至于核廢料的處置,“低中放射性廢料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處理方法。”周海煥指出,要認真對付的是那些包含有長壽命核素(如镎—237,钚—239等,半衰期長達數十萬年)的放射性強度高、毒性大的高放廢液。這些廢物,可以采取玻璃固化或陶瓷固化的形式,固化后封裝在非常耐腐蝕的高級合金鋼制成的容器內,運到高放廢物處置庫。
“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結論,天然輻射、醫療輻射和核工業廠礦、正常運行的核電廠的輻射照射,對人體的健康是不會有影響的。”周海煥說,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做到安全、無害的開發利用核科學技術,持久地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