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技術“抗癌” “老創業團隊”研發治癌藥
為了實現“創新癌癥治療方式”的夢想,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和我國改革開放后批放射性藥物專家、醫用同位素堆技術研究開發主要創始人李茂良等國際專家匯聚在成都高新區,開啟他們的創業征程。團隊平均年齡67.4歲,年近八旬的資深核技術專家帶著年輕的80后創業者研發攻關,這個成都高新區、乃至整個四川省年紀大的創新創業團隊究竟為何信心滿滿?
“我們計劃5年內完成癌癥治療藥物研發并推向市場,年治療癌癥患者將超過40萬人。”四川鈕瑞特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李茂良介紹。
“目前,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十分活躍。”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將集中資源,引導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大健康等優勢企業聚集,吸引更多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專家來此創新創業。
核專家建醫藥公司同齡院士加盟
“2015年7月,我之前的老領導給我打電話說要創立醫藥科技公司,研發抗癌藥,我當時聽說后很激動。”頭發花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口中的老領導,是今年79歲、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的錢積惠。
聽到錢積惠萌發了“將核技術應用于醫學”的創業想法,于俊崇當即就在電話里表示要加入這個創業團隊。同年8月,兩位老人見了面,并敲定了于俊崇的職責——作為公司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技術指導,支持項目的關鍵技術攻關。
“以前年輕時完全沒往這方面想過,那時候中國也沒有核醫學,沒有用同位素為癌癥患者治病的做法。現在國家提倡‘軍轉民’,讓一項技術在更多領域造福更多人,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回想起成為創業“合伙人”的情形,于俊崇仍然十分激動。在他看來,同位素在醫學、食品、農業和航天等領域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個團隊里的高齡創業者,還有今年77歲的李茂良老先生。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批放射性藥物專家,他也是醫用同位素堆技術研究開發主要創始人。隨后,李茂良又多了一個身份——四川鈕瑞特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癌癥是世界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李茂良說,加入這個團隊,是因為在這里可以繼續去圓當年想要“創新癌癥治療方式”的夢想。
“80后”帶80后在創新上人人平等
“我們公司年齡跨度比較大,年齡大的錢院長79歲,小的目前只有20多歲。像我今年52歲,之前都是公司排名第二的‘年輕人’。”公司總經理蔡繼鳴笑著向記者介紹,雖然創業團隊年齡跨度較大,但這些“80”后們的熱情可是一點也不輸給當下真正的80后和90后們。
為了完成5年內實現產品研發、生產、臨床應用的目標,公司里五六個年齡加起來超過400歲的專家,每天早上8點左右就會來到公司。因為新的辦公樓還在修,目前他們只能兩三個人共用一個辦公室。
大的創業者已經79歲,而小的才22歲,平均年齡67.4歲……很多人此前都是帶博士、博士后的老專家,當他們和一群不到30歲的“小朋友”一起工作,又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和怎樣的體驗呢?
“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任何問題他們都會小心求證。”27歲的趙小生是四川大學放射化學系研究生,去年才剛加入這個團隊。在他看來,從這些學界長者身上能學到嚴謹治學的態度,以及對科學無盡的探索和永葆好奇心,將使包括他在內的諸多80后受益終生。
“目前公司就是于院士這幾位接近80歲的資深核技術專家帶著年輕的80后進行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蔡繼鳴介紹,“大家沒有什么不適應的,在科學研究和創新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以核技術“抗癌”5年內治癌藥或上市
據悉,四川鈕瑞特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計劃投資2億到3億元人民幣,建設科研基地和期產業化車間。該公司計劃5年內完成癌癥治療藥物研發并推向市場,目標達成后預計年銷售將突破60億元以上,年治療癌癥患者將超過40萬人。
核醫學是采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并已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發展成為成熟產業。據核醫學行業初步統計,美國每年核醫學產值約為50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只有約100億元人民幣。據介紹,目前癌癥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即手術、化療和放療。其中,手術主要針對癌癥早期,且病灶無轉移的情況。現實是很多癌癥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大多數患者只能采用非手術治療。
李茂良一直關注著國內外癌癥治療方式應用的新進展。據他介紹,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醫用釔-90玻璃微球(體內放射性栓塞微球)治療技術治療實體腫瘤。這種治療方式不僅能殺滅癌細胞,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而且對人體組織損傷也小。放射性栓塞治療腫瘤指由介入醫生將放射性微球(大約20微米)通過導管經動脈血管送達腫瘤病灶內的毛細血管,并停留下來形成機械性栓塞,造成腫瘤病灶局部血流中斷,癌細胞發育受阻,同時,放射性微球所攜帶的核素發射的射線局部大劑量輻照殺滅癌細胞,栓塞和射線的雙重作用造成癌癥組織壞死并纖維化,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這也是我們目前研究的方向,利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研究堆、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加速器開展醫用核素和放射性藥品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開發應用放射性微球、放射性支架及其在肝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李茂良表示,“產品一旦研發成功,對癌癥患者來說就能降低治療費用,同時還能減輕痛苦。我們的團隊將為此不懈努力。”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