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術的春天來啦”中國院士專家談我國核科技與核能產業
李冠興:不忘初心 讓“兩彈一星”精神代代相傳
作為包頭市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李冠興是二〇二廠的驕傲,更是包頭市的驕傲。在包頭召開的中國核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上,李冠興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向我們展現了一位院士的核情懷。
“我國核科技工業發展迎來第二個春天”
在李冠興院士看來,現在是“兩彈一星”后,中國核能產業發展的最好時期。
“近年來,我國核科學技術創新及核能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截止到2019年6月底,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7臺,裝機容量487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0臺,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不僅如此,核電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核電關鍵設備和材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形成以華龍一號、CAP1400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李冠興院士說,中國的核電發展正在從跟跑、并跑向領跑發展。
近年來,中國核技術應用已在輻照加工、核醫學、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對于未來核科技工業的發展,李冠興院士充滿期待, 他說,“在目前核科技工業發展的大好時期,核產業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我是包頭人,我熱愛包頭”
曾任二〇二廠總工程師、廠長的李冠興院士對包頭有著特殊的情感。他也早已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包頭人。“我是從包頭成長起來的院士。1967年,從清華畢業后,我就來到了二〇二廠。當時技術人員很多,從清華畢業來到這里的就有上百人。50多年來,我在這里工作過,奮斗過,也見證了二〇二廠的發展。”
李冠興院士認為這屆中國核學會學術年會選在包頭開,也有著特殊的意義。“二〇二廠可以說是當年‘五廠三礦’的一個歷史縮影,在建設和發展我國核工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學者可以看一看二〇二廠,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
中國核學會學術年會在包頭的召開,也助力了包頭的地區發展。李冠興說,“現在,核醫學發展迅速,包頭也抓住了機遇,在本次年會的高端閉門會議上簽訂了包頭同位素藥物中心投資意向協議,這將對促進包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為核事業的發展,共同努力”
在這一屆中國核學會學術年會上,擔任了10年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的李冠興院士獲得了“特別貢獻獎”。李冠興院士對核學會的“人和”感慨頗深。“核學會是個民間組織,大家都同心同德,為了核事業發展這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工作著。”
中國核學會1980年成立,明年將迎來成立40周年。李冠興院士希望能夠把“兩彈一星”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中國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是王淦昌院士,他是著名科學家,“兩彈”元勛。我也希望中國核學會能夠繼續發揚這種精神,積極發揮核領域學術交流主渠道、科普宣傳生力軍、國際交流的主平臺作用,能夠繼續推動我國核事業的健康發展。”
陳和生:“中國散裂中子源”應用前景廣泛
8月21日,在包頭參加中國核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的陳和生院士,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2017年8月28日首次運行即取得成功。2018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當年4月份就有第一篇用戶文章發表,迅速發揮了“國之重器”的作用。據陳院士介紹,目前在國際上發表的中子散射方面的文章,由我國科學家署名的已占到13%,相關研究勢頭迅猛。
散裂中子源,造價高、技術復雜、實驗復雜,目前世界上只有四臺。英國、美國、日本之后,陳和生院士帶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項目團隊奮斗了整整十二年,建成“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目前單項最大的科學裝置,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十二大科學裝置之首。
散裂中子源是科學家探索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平臺,常常被形象地比喻為“超級顯微鏡”。DNA、可燃冰、結晶材料、聚合物……都是它的研究對象。比如,科學家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來研究大型金屬部件的殘余應力,這對于提高高鐵關鍵部件和航空發動機部件的性能,以及核電站部件的服役性能十分重要。此外,可燃冰、磁性材料的研究,以及化學反應催化劑的研究等,都可以使用散裂中子源。
陳院士說,散裂中子源平臺沒有辦法從國外買來,也不可能到國外去做,必須要靠我們自主自有。據介紹,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申請用戶非常之多,下一個運行季,自今年9月下旬至春節前,已收到200多份用戶申請。
談到核科學助力地方經濟發展時,陳院士說,目前,我國核能源得到了很大發展,但非動力的核技術應用,跟國際一流水平和我國科技發展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包括核醫療、材料的輻照改性,核成像等方面,核技術應用非常廣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直在推動,核科學跟企業、跟地方政府積極合作。陳院士說,包頭市是我國重要裝備制造基地,“中國散裂中子源”大平臺能夠助力包頭裝備制造業發展,提高產品性能,解決一些行業發展卡脖子的問題。做好核科學技術轉化,是所有在核工業核技術領域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義務和責任,把核技術跟包頭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葉奇蓁:從“跟跑”到“并跑”
“近年來,我國核科學技術創新及核能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談及中國核電,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頗感自豪。
截止到2019年6月底,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7臺,裝機容量487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0臺,規模居世界第一位。
曾任秦山核電站二期60萬千瓦級核電站工程總設計師葉奇蓁說,“華龍一號”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凝聚了三代核電人的心血。
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主打品牌,“華龍一號”在設計創新方面,提出“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采用177個燃料組件的反應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統、單堆布置、雙層安全殼,全面平衡貫徹了“縱深防御”的設計原則,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其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
“我們的‘華龍一號’完全是按照進度完成的,甚至還要提前一點點。”葉奇蓁說,作為我國一張重要名片,“華龍一號”濃縮了核電領域多項技術創新結晶,裝備國產化率可達85%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國工業實力。
目前,中國自主核電技術正加快實現型譜化,為不同國家的核電建設需求提供支持。記者了解到,僅中核集團出口的海外核電機組便已增至8座,與阿根廷、英國、埃及、巴西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
“華龍一號”項目不僅直接推動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標準體系建設,還加速推進了沿線國家和企業與中國的技術與產能合作。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核電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核電關鍵設備和材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形成以華龍一號、CAP1400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同時快堆和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進展順利,小型反應堆研發和示范工程準備在積極推進之中。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核電將投產約1900萬千瓦、開工760萬千瓦以上,預計2020年裝機達到5103萬千瓦。
“日前由清華大學核研院研發的高溫氣冷堆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本掌握了核心技術和系統設計集成技術。”葉奇蓁說,這一科技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影響,使我國在高溫氣冷堆技術上處于國際先進行列。高溫氣冷堆技術有望成為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技術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建成的首座高溫氣冷堆的壓力殼直徑4.7米,高12.6米,重150噸,是中國自己設計和制造的迄今體積最大的核安全級壓力容器。這些設備的制造成功,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能夠加工制造高溫氣冷堆關鍵設備的國家之一,為高溫氣冷堆的國產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核電曾經是‘跟跑者’,現在可以說我們跟世界上先進的核電國家是處于‘并跑’的階段。在祖國強大的支持下,在中國核電人的努力下,我們可以成為世界核電的領跑者。”葉奇蓁說。
何作祥:讓核醫學更好地服務患者
“近年來,我國核醫學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目前倍受公眾關注的國際最尖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之一PET/CT,已在許多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配置,其結合了PET技術的分子成像優勢和CT技術的解剖結構成像優勢,在腫瘤、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疾病領域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臨床認可。”8月21日,正在參加中國核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的著名核醫學專家何作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何作祥,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副會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他說,核醫學臨床應用包括診斷和治療,放射性核素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如果一個疾病能早期診斷,其預后就越好,甚至可以終止或逆轉疾病的進程,而且病人的費用花費也越少,PET/CT在診斷方面的優勢就明顯高于普通CT設備。治療方面,國內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療甲狀腺腫瘤的臨床效果非常好,對甲亢的治療同樣被廣泛接受。
何作祥認為,隨著核技術不斷完善,并在核電、核能、核醫學、核農學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國內核事業發展正迎來“兩彈一星”之后的又一良好機遇。同時,公眾由于歷史原因對“核”存在的恐懼感正逐漸消除。“但不可否認,核科學的普及往往比其他科學的普及更難,更需要循序漸進。”
談到我國核醫學發展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時,何作祥說,國內的核醫學應用起步較晚,且應用規模的差距也較大,一些臨床應用的放射性核素和藥物還不能得到充足供應,這些都是此次學術年會專家們關注的問題。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核醫學的發展,我們一定能追趕上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取得像核能、核電技術應用方面的巨大成就。
內蒙古地區的醫療水平相對落后,如何讓核醫學助推地區醫學發展,并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何作祥建議,一方面在臨床上推廣一些成熟的常規核醫學服務,盡快應用到地級甚至縣級醫院,讓百姓真正獲益。另一方面,雖然PET/CT等尖端設備成本較高、技術復雜,目前推廣普及還存在困難,但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設備價格降低,可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實現加速推廣。“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和技術實力進步,PET/CT、PET/MR等高端設備逐步國產化,核醫學一定會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