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社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承辦的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68講在廣州市越秀區童心路西勝街42號3號樓3301會議室舉辦。本場講壇也是2019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主會場活動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講解了非動力核技術在國民經濟的應用情況。樊明武表示,非動力核技術可應用于癌癥的檢測治療、無添加劑食品的制造、現代農業的蟲害防治等各種領域,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公眾沒有必要談核色變。
非動力核技術可維護人類健康
樊明武院士一直從事粒子加速器和電物理設備有關技術研究。在廣州科普大講壇上,他首先回顧了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美國三里島核電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島核電事故。
因為擔心核輻射,中國出現過公眾盲目搶購碘鹽的情況,也有群眾聽信“核泄漏”謠言紛紛“外逃”。“產生心理障礙,引起來的問題比真正的輻射的影響要大得多。”樊明武強調,中國的核電技術是安全的,因為采用的全部是壓水堆,并且有燃料包殼、壓力容器、安全殼。
“上述的核電事故都屬于第一代核電,我國核電吸取三代核電理念和技術,也充分考慮了龍卷風、飛機撞擊等極端情況。”他表示。
樊明武在講壇中主要介紹的技術是“民用非動力核技術”,這是指除核武器與核電之外的核技術,包括各類加速器、核探測器、成像裝置、放射線醫療設備、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治療和顯像藥物)、輻射改性的材料等, 應用領域涉及工業、農業、醫療健康、環境保護、資源勘探和公眾安全等相關技術。
相比于人們對核技術的恐懼,樊明武說,非動力核技術可以維護人類的健康,這體現在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對癌癥的檢查上。此外,基于非動力核技術的質子治療可以有效針對癌癥。“在一般的光子和電子治療中,光子和電子到人體深部后,能量不斷地衰減,但是質子進入比較深層的病灶區時,能量不衰減,還能依靠改變質子能量,送到人體不同深度,作用到需要治療的部位,使質子僅僅落在病灶區,精準殺死癌細胞。”
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兼具環保和節能
非動力核技術應用會形成很大的產業鏈,僅“輻照”這個技術領域,就能應用在食品保鮮、殺蟲、消菌滅毒等產業。
輻射加工是指利用γ射線和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輻照被加工物體,使其品質或性能得以改善的過程。
樊明武說,在輻射加工中,加工在常溫下進行,被加工物質的溫度基本維持不變,屬于冷加工,從分子結構上改變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不僅不改變被加工物體的形態,而且具有節能特點。“醫療用品輻射消毒是高壓高溫消毒能耗的1/40,而食品輻射保鮮則是食品冷凍保存能耗的1/10-1/100。”
據他介紹,進行輻射加工的場所,都是經過極其嚴格并且精確的設計,輻射所用的射線完全被阻隔在加工區,不會對環境產生任何影響;輻射后的產品既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的化學成分,更不會產生感生放射性,所以非動力核技術產業也是環保型產業。
如今樊明武院士仍然在率領團隊努力實現非動力核技術在新材料、醫療、環保領域的應用和技術突破。對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舉了一個鮮活的例子。
據樊明武介紹,湖北是小龍蝦消費的大省,武漢的一位科學家將小龍蝦殼里的鈣和蛋白都去除,變成了甲殼素。小龍蝦殼由此變廢為寶,并出口到國外,但是國外將甲殼素用電子束輻射,并經過一系列加工,變成了水凝膠。而水凝膠是制作隱形眼鏡的好材料,而隱形眼鏡卻是更高價值的一種產品。
“隱形眼鏡再賣到中國來,你說誰賺錢,所以技術非常重要,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需要依靠每個人的頭腦,這很重要。”樊明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