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第六屆“聚變數據處理、驗證與分析”技術會議(Technical Meeting on Fusion Data Processing, Validation and Analysis)在復旦大學開幕。會議吸引了來自全球的70余位聚變診斷與數據分析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在為期四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未來聚變堆面臨的數據測量、信息檢索與可視化、傳感器融合與集成數據分析、反演與圖像處理、基于物理的機器學習等主題開展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金力 代表學校向參會學者表示歡迎。他表示,核聚變是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實現可控核聚變,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清潔、安全、取之不盡的能源。在聚變研究領域,人工智能有望極大提升數據分析效率、優化實驗設計、提高模擬精度,并為未來聚變裝置的自主運行提供支持,在復旦大學舉辦此次會議,也彰顯了人工智能和數據驅動方法在聚變研究中的重要性。復旦已啟動研發高溫超導、高磁場、緊湊型托卡馬克裝置,旨在通過快速迭代和創新,加速聚變研究進程,并依托學校在物理學、材料科學、計算科學和工程學等領域的優勢,為推動聚變科學發展貢獻復旦力量。
國際原子能機構聚變研究領域負責人馬泰奧·巴爾巴里諾先生(Mr. Matteo Barbarino) 對本次會議在中國順利召開感到高興,并對復旦大學為會議舉辦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盡管聚變研究領域的規模不大,但氛圍融洽、充滿活力,正在不斷吸引更多研究者加入。看到眾多中國同仁積極參與,他感到格外欣喜。他強調,現階段核聚變研究產生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中蘊藏著未來能源的巨大潛力——它們有望幫助人類將聚變轉化為可實際利用的能源。本次會議,有助于推動利用概率統計、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等先進方法,對數據進行充分驗證、處理與分析,期待大家攜手推進核聚變研究事業不斷邁向成功。
國際原子能機構“聚變數據處理、驗證與分析”技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是該領域的頂級國際學術活動之一,旨在為全球聚變專家提供一個研討進展、挑戰和未來趨勢的平臺,特別是著眼于為ITER及未來聚變堆的數據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此次是該系列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選擇在復旦大學召開,體現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際聚變同行對復旦大學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布局的高度認可,為我國聚變科學家深度參與國際前沿合作、展示中國智慧提供了重要窗口。此次會議也將為我國參與聚變人工智能等領域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創造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