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中核答卷
——中核集團“十四五”能源發展成就綜述
“十四五”以來,中核集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工作部署,統籌推進能源發展與安全生產,推動核心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干部職工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在產業經濟、安全運營、工程建設、科技創新、企業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展現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勇毅擔當。“十四五”期間,中核集團核科技創新體系能力躋身世界前列,所屬核電運行WANO滿分機組比例連續三年世界第一、核電工程建造安裝能力世界第一。
01
以核為主的能源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十四五”期間,中核集團統籌優化核能與風光水熱等新能源產業優化布局,積極推動核能供汽、供暖、制氫、同位素生產等多場景應用,加速構建清潔能源體系,電力在運在建總裝機突破1.2億千瓦,形成以核能為龍頭、風光水熱儲一體發展、核能綜合利用有效拓展的多能互補、多能聯供的多元化綜合能源產業供應體系,為推進我國新型電力系統改革、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貢獻中核力量。
核電規模穩步發展壯大。2021年至今,全國核準46臺核電機組,中核集團18臺核電機組獲得核準,占比41.67%。福清核電5-6號“華龍一號”首批機組建成運行,采用VVER-1200技術的田灣7-8號和徐大堡3-4號開工建設。2021年至2025年7月31日,中核集團累計商運發電量達10550億千瓦時,年均增速保持在150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7%。
風光水儲等新能源大幅提升。構建起“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矩陣,形成新疆、河南、甘肅等多個抽水蓄能產業集群,建成寧夏同心、貴州紫云、山東郯城等一批中大型獨立共享儲能電站,建成熔鹽線性菲涅爾光熱儲能項目——玉門光熱示范項目,全國最大海上光伏——江蘇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示范項目全面開工。截至目前,集團公司新能源可控裝機超1億千瓦,在運總裝機超5400萬千瓦。
核能綜合利用產業化初具規模。建成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暖項目——浙江海鹽核能供熱項目,預計“十四五”末惠及人群將達4萬戶;投產我國首個大規模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田灣核電“和氣一號”,每年可為石化企業提供480萬噸工業蒸汽;臺州核能零碳智慧供汽項目、江蘇徐圩核能供熱項目等陸續推進。
02
科技創新能力體系不斷完善
求綠向新,推進核能科技創新。中核集團牽頭組建一體化快堆、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華龍一號”成為我國核電發展的主力堆型之一,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商業電站示范工程投入商運,全球首個陸上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形成“華龍一號”“玲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品牌,壓水堆技術躋身世界前列。圍繞中小電網,以及浮動核電、孤島及偏遠地區供能等需求,研發中小型堆型,構建型譜發展體系。
開放謀新,在交流合作中共同發展。加大核電出口力度,截至目前,已出口7臺機組,“華龍一號”海外首個工程K-2/K-3機組分別于2021年5月和2022年4月實現商運并順利通過最終驗收,于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上獲評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在海外華龍建設中,科技創新賦能工程建設效果顯著,完善科技管理體系,推進關鍵設備和元器件攻關,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完整、自主、可控,進行了一系列施工技術創新,提升安全性的同時有效縮短了建設周期,以69個月的工期創造海外三代核電機組工期紀錄。以核電機組出口帶動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換料、技術服務、核環保等全產業鏈出口。加強國際合作力度,參與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核心設備安裝任務。
乘數而上,推進數字化轉型取得成效。在核能領域,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業務深度融合,打造“數據驅動、集成創新、合作共贏”的數字化能力體系,智慧工地系統已經基本成型,AI運維一期已經完成,二期正在開展,核智AI門戶順利接入DeepSeek大模型,與“核智·龍靈”大模型共同助力核電應用全面升級。在新能源領域,推動管理標準化與信息化融合,推動建成新能源智慧運營管理系統、五岳儲蓄智慧工地、基于大數據的水電機組智能化運維、分布式光伏系統建設及數據采集標準化能力建設等一批項目,持續建設生產業務數字化平臺,實現風、光、水、儲電站的縱向貫通管理。
03
能源賦能社會責任凸顯優勢
筑牢能源保供壓艙石。中核集團不斷提高安全運行管理水平,提升發電能力,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發盡發、度電必爭,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提供安全可靠供應。中核集團控股26臺在運核電機組累計貢獻清潔電力8470億千瓦時,風光水等非核能源發電量為2080億千瓦時。一臺“華龍一號”機組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萬棵。
依托產業優勢賦能鄉村振興。依托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產業賦能地方經濟發展。在新疆,新疆阿爾塔什水電站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將葉爾羌河下游罐區灌溉保證率從原來不足50%提高到現在75%,造福流域600多萬人口,對推動南疆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在寧夏,立足同心縣風光資源稟賦,把大力發展風光電儲等清潔能源產業作為助力同心縣發展產業的重要突破口,以落地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和清潔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為基礎,建設了一條完整的涵蓋投資、建設、運營、關鍵元器件生產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在吸納就業、增加收入、創造稅收等方面為同心縣作出長效貢獻。在浙江,依托中國核電的新能源優勢,三門縣三核村規劃利用206畝生態養殖荷塘建設18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年發電量達1800萬千瓦時,在滿足用電需求同時可將剩余電量通過交易,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30多萬元的額外收益,美了鄉村、富了群眾。
核安全質量全面受控。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中核集團落實“絕對責任、最高標準、體系運行、經驗反饋”要求,強化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環保管理能力持續提升,核電運行業績保持全球領先,WANO滿分機組比例連續三年世界第一,核電安全生產總體受控,運行績效指標顯著提升,成為核電安全領域的全球標桿。2024年,WANO指標保持世界先進,25臺核電機組滿分機組數量最高22臺。秦山核電成為我國首個實施延壽20年工作的核電機組。其他核設施安全環保風險受控。工業安全形式受控,安全環保形勢總體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