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據塔斯社消息,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的科學家率先開發出一種從乏核燃料(SNF)后處理溶液中同時提取鉑族金屬的技術。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新聞處聲明稱,這項新技術的引入將提升高放射性廢物(HLW)玻璃化處理的環境安全性,并顯著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高放廢物含有的鉑族金屬(PGM),使回收過程變得復雜。回收通常采用玻璃化法,將濃縮的液態放射性廢物轉化為固態玻璃狀。其中,玻璃基質是容納和保存放射性核素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專用容器則是另一道屏障,容器放置在保護區內的現代化近地表放射性廢物處置場。通常情況下,玻璃化法可防止有害物質進入環境,確保廢物可靠隔離。然而,在玻璃熔體1100 - 1200攝氏度的溫度下,鉑族金屬會引發電流重新分布,致使玻璃化過程停止。而且,鉑族金屬的存在會大幅降低最終玻璃的質量,降低其環境安全可靠性。
赫洛平鐳研究所(隸屬俄羅斯原子能公司科學部門)的科學家開發出獨特方法,可從高放射性廢核燃料中同時提取鉑族金屬。該試劑由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專家通過實驗選定,能同時提取釕、銠和鈀三種金屬。此前,俄羅斯原子能公司新聞處曾強調同時提取鉑族金屬不可能實現。如今,這項先進技術的引入將改善生產鏈,讓整個工藝在技術和環保方面都更加安全。